第七十三章丨時候未到

2018-11-09 作者: 武陵年少時
第七十三章丨時候未到

m.22ff.

“為儒皆可立,自是拙時機。”————————寄從叔

楊眾心裡想的明白,無論是不是宣璠在背後謀劃,隻要把這盆臟水潑向宣璠,那他便是洗也洗不清,連帶著當初力保宣璠的王允都要受到牽連。

一旦如此,順蔓摸瓜,王允的名聲將一落千丈,嚴重的還會下獄問罪。

這是繼關西士族馬日磾之後,由弘農楊氏領頭的對王允的攻訐算計。

但對皇帝來說,現在並不是一個罷黜王允的最合適的時機,因為他還需要拿王允去繼續吊著馬日磾他們。

隻有這樣,他們才會儘心的站在皇帝這邊、為皇帝出力。直到他們放棄對皇帝提出過多的利益需求,心甘情願的接受皇帝對於朝廷權力的分配,王允才算是徹底失去他的存在價值。

王允的倒台是大勢所趨,如今要看的就是誰先熬不住,誰先出頭倒王允,誰就失了先機與談條件的機會。

皇帝自然不用擔心這個問題,因為他知道再過幾天就會出一件大事,那才是皇帝等待的良機!

現在這個時候,他不願順著楊眾的話頭把事情往宣璠、王允的頭上引。

劉艾剛好在此時奉詔前來,待楊眾對劉艾複述了剛才的話後,隻聽皇帝說:“你以前曾在董卓府上,可有見過田景與一化名青牛角的人來往密切?”

“臣在董卓幕府三年,未曾聽聞有此人物。”劉艾沉思了一會,小心斟酌道:“眼下依據賊首孫輕的供詞,無非是青牛角與一人暗中密謀,聯合啖人賊、牛輔殘兵在鬨市謀反叛亂。青牛角如今暫不知去處,但憑這幾日長安關防死守,再加上其人性格譎詐,想必此時還潛伏城中,另待時機。”

“孫輕口中的青牛角確實是一個非常人,心思多變,又有遠見。此刻長安四處戒備,要想出城簡直是困難重重。”楊眾在一旁插話道:“如果青牛角真如侍中所言,尚在城中,臣以為其人應在那人府上尋求一時庇護,畢竟兩人同謀,絕不會坐視青牛角不管。”

“那依你之見?”皇帝挑眉問道。

“可使孫輕口述青牛角形貌體態,繪成圖版,先往朝廷大臣中本是董卓手下的府邸逐一查探,既是董卓餘部、又有資格探聽到陛下行蹤的無非就那幾人,不消多時就能得出幕後主使。”楊眾看似出自公心,其實還是打著自己的小算盤;“臣以為廷尉宣璠無論跟此事有沒有乾係,都應當上表避嫌,不該參與此案,以示公允。”

皇帝已有言在先,在沒有真憑實據的前提下不會將此事擴大到王允身上,所以楊眾在此當麵提及此事,暗示宣璠嫌疑,無非是說給劉艾聽的。

劉艾與王允關係親密,若是能從他的口中得到什麼蛛絲馬跡讓楊眾借題發揮那就最好,若是不能,也可借劉艾之口傳告王允,依王允的政治怪癖,以及對待張喜的先例,廷尉宣璠說不定又是一枚棄子。

此事一旦鬨大,無論王允對宣璠是放棄也好、力保也罷,都會對王允的名聲造成一定損害,到那個時候輿情洶洶,就算是皇帝無意如此,也不能等閒視之。

皇帝也不答話,示意劉艾先說:“陛下,臣愚以為此事不可大肆聲張,如今李傕、郭汜等人擁眾四萬盤踞陝縣,其人非坐而待亡之輩,見朝廷遲遲未發赦詔,難免不會鋌而走險,釀出禍端。再加上關中涼州將校、朝中董卓餘部因近日‘殺儘涼州人’的傳言而人心不穩,此時再興大獄,逐一過府,豈不是表明朝廷對其的不信任?若是有旁人挑唆,關中必將大亂以應李傕、朝廷亦將自絕於涼州,此殊不可為也。”

“你說得對。”皇帝沉默良久,從榻上站了起來,負手在背,四處走動,緩緩言道:“此事關係重大,又正處非常之時,不能鬨得滿城風雨,人儘皆知。所以此事隻能有審案人等、以及你我得知,若是事情傳到他人之耳,可彆怪我不講情分。”

楊眾、劉艾俱是一凜,紛紛拜服稱是。

跟楊眾的心有不甘比起來,劉艾卻是大鬆了一口氣,皇帝不願在此事追究下去,將事態擴大化雖然多半是出於穩定局勢的需要,但還是不可否認其對王允的一絲回護之意,看來王允還是在皇帝心裡有一定分量的,兩者之間的鬥爭或許沒必要到你死我活的那個地步。

“楊眾,你帶我的話去一趟廷尉府,傳告宣璠與法衍。”皇帝點到,把案子定下了一個基調:“爾等即日上奏,就稱該等賊子乃黃巾餘孽,勾結亂兵匪徒,意圖劫掠長安市民,誤打誤撞遇見了我微服在外,所以才會發生刺駕的事情。此事沒有人暗中傳遞我的行蹤,更沒有事先定下詭計,你們私下商量好,不要說錯話。”

楊眾知道此事就算板上釘釘了,而且劉艾適才說的也在理,此時把事情擴大確實會把傾向朝廷的涼州人推倒李傕陣營裡去。

在想清楚之後,楊眾將其藏在心裡,以待時機成熟的時候再拿出去,到時沒準還是壓垮王允的最後一根稻草。

“爾等既已定罪,便挑選時日,將該等賊人處死,至於那青牛角,我會讓京兆尹等人暗中查訪,你們就不要聲張了。”

皇帝這廂定好決議,隻言刺駕一案乃黃巾餘孽偶然發作,但對於黃巾為何不去東西市,反而要跑去北煥裡劫掠市民並沒能給出一個合理的解釋,朝中眾人心裡對廷尉宣璠與謁者仆射楊眾、廷尉正法衍三人聯名上奏的內容都表示將信將疑。

在這種時候,依王允的個性,見到如此含糊不清的奏疏,少說也得上奏諫言,比如將負責審案的法衍斥責一番,再不濟也得占據道義勸皇帝收斂行蹤。

可是王允一直保持沉默,興許是劉艾當日過府與其長談起了作用,或許是因為陝縣傳來的事情,讓這位司徒錄尚書事焦頭爛額,無法分心。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