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七十四章棱堡

6個月前 作者: 橘色英短
一百七十四章棱堡

搞定了本多正信,我便將全部重心都放到了領內建設的方向上。

經過一段時間的考察,本多正信也在想我極力進諫暫時停止擴張,專心領內的建設。此提議一出,立馬得到了眾家臣的支持。

於是我便從善如流的在大評定上定下了未來兩年家中的基調:1、暫時停止擴張,專心領內發展。2、築新城。3、擴充常備。4、改組常備。

第一點好辦,按部就班的休養生息便是。但是築新城家臣們展開了激烈的討論。

一部分人認為本家既然和大友家定下了攻伐南九州的約定,就應該將重心放在南九州,也就是新城要在築後,以應對未來的南九州攻略。

另一部分人則認為雖然和大友家有了約定,但是大友家並不是什麼好東西,本家遵守約定,但是大友家未必會遵守。包括未來攻略不得不向中國地區發展,所以不管是防範大友還是以後發展,均要在築前方向築城。

經過討論,以及我自己的意見,最後一致決定在久留米地區築城,具體地點由奉行眾們前往久留米地區考察,當然帶上了本多正信。

之所以帶上他,我也是想看看具體本多正信到底有多少本事,配不配得上曆史上那麼高的評價。同時也要看看他是否真心為我所用。

而新城池地點,也經過近一個月的選址,選在了久留米附近,具體位置,還需要詳細考察。

城池類型,則是暫定平城。

而我,也開始利用後世的知識對城池開始做大致的設計。

具體城池的結構建造,我打算待具體位置決定後再規劃,但是外圍的房租,則是立刻開始進行。

和傳統日本城池最大的變動便是,我要做棱堡,同時做的是星型要塞。

棱堡其實質就是把傳統的城塞從一個凸多邊形變成一個凹多邊形,這樣的改進,使得無論進攻城堡的任何一點,都會使攻擊方暴露給超過一個的棱堡麵(通常是2-3個),防守方可以使用交叉火力進行多重打擊。

在火藥時代之前,要塞的城牆通常築得很高大,並且用石頭或者磚塊進行加固,還設置了一些塔樓或者馬麵來獲得額外的火力輸出。

但是在公元1453年擁有完善城防係統的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則宣告著城市攻防戰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在接下來的一個短暫時期是進攻方的黃金年代,一個接一個的要塞屈服於火炮。不過有矛必有盾,一種新型的城防體係——棱堡便登上了曆史舞台。

最早的棱堡是由十六世紀初的意大利人發明的,總體可視為塔樓的一種進化版本,棱堡和棱堡間間隔很大,堡壘垂直於城牆,形狀為鈍角。其本身依然為石砌而且高大,隻有一個地方得到了顯著提高,那就是側射火力。布置在棱堡上的大炮可以對護城壕進行縱向射擊,從而達到有效封鎖,但棱堡本身仍然存在一些盲區。

星形要塞並不是自誕生起就是有棱有角的模樣,在英國、意大利、羅德島、法國現存的15-16世紀修建的城堡中,明顯的可以看到星形要塞從圓形到銳角型的演化。

而銳角型星形要塞在16世紀中葉不僅已經出現,而且已經開始迅速普及,最直接的證據就是1565的馬耳他圍攻戰和1570年的塞浦路斯征服-尼科西亞之戰,而英國使用了銳角型棱堡的雅茅斯堡修建於1547年(英國不是銳角型棱堡的發明地,說明銳角型棱堡的發明要早於1547年),此時銳角型星型要塞已經開始成熟。

在星形要塞的發展中,有兩大派係,各自依據當地地理條件,分彆發展出了具有特色的星形要塞體係。

首先便是意大利體係。

意大利地區多山區地形,石料資源豐富,很多地區地下水位相對較深,所以意大利係星形要塞的主要特點是主要以磚石作為建築材料。

由於很多要塞沒有足夠的水填充護城河,所以原本是護城河的壕溝被充分利用,由於敵人攻城時壕溝幾乎是必經之路,筆直、狹窄的壕溝限製了敵人的空間,且壕溝內不會有任何掩體,所以意大利係要塞有專門針對壕溝中的敵人的殺傷手段。

另外就是荷蘭體係

荷蘭作為低地國家,地下水位相對淺,同時缺乏可利用的石材,所以荷蘭根據本國實際情況發展出了荷蘭係星形要塞。

其特點是,充分利用地下水位淺的地理條件,在壕溝中充滿水,人為製造護城河,這樣就可以延緩敵軍行動,敵人坐船攻城時就可以用火炮攻擊敵船,而敵軍在船上擠作一團,即使是用排槍射擊也很容易殺傷敵人,而16-19世紀的絕大部分時間內軍用槍械都是前裝槍,士兵一旦落水便會報廢身上所有火藥,這樣遊泳渡河攻城也是不現實的。

而缺少石料,則導致荷蘭係星形要塞主體由泥土配合磚頭構築,這樣帶來的好處是,更容易卸力,同時戰後對要塞進行修補作業會更加的方便和節省錢財。

當然棱堡有好處也有缺點,但是在這個年代,好處明顯強於缺點。

所以現如今我想做棱堡,那麼技術上沒有任何問題,畢竟佐嘉城旁邊便有一群葡萄牙人。

當然我也要考慮到自己的財力問題以及日本的實際情況。

比如成熟的棱堡防禦體係非常複雜,甚至有很多的小堡壘拱衛主堡,也就是皇冠堡。這是我的財力幾乎無法承擔的。

於是我前往佐嘉城的聖保羅教堂和一些有過戰爭經驗的葡萄牙人討論了很久,同時考慮到這個時代的日本幾乎沒有火炮的存在,於是對堡壘防禦體係大致草圖做了一些簡化。

棱堡隻是作為城池的防禦體係而存在,城池主體先不談,棱堡防禦體係由內向外依次是主堡(同時作為常備軍營房)、過道+防禦平台(棱形)、土堀(連接水道可注水)、向下的內斜坡+主棱形防禦平台、水堀、外低內高的防護坡道。

同時為了省錢,也考慮到這時代日本幾乎沒有火炮威脅,所以所有的防禦平台應該加裝的防護牆和馬麵強全部取消,改為鋪設厚厚的土層,隻是在最外圍壘出半人高,半米厚的土堆夯實作為防護牆。

鋪設的土層還可以種植樹木花草等改善環境,遮擋敵人視線,同時也可以戰時種植玉米、紅薯、麥子等旱地作物補充糧食消耗。

同樣為了省錢,能用木製的地方便用木,但是最外圍和第二道防禦平台主體不能省錢,首先要用土夯實,然後包一層石塊作為底座。

可以說也馬上就要開創日本石製城堡的先河了。

最終我定下大致草稿後,由那群葡萄牙人填充細節,然後由譜請奉行們介入。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