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走進烏鎮——江南風情之三

2014-08-19 作者: 樊新旺
第六章 走進烏鎮——江南風情之三

當我走近烏鎮的時候,我突然覺得,古老的烏鎮像一位蒼桑老人,戴著黑青色氈帽,套著對襟馬褂,鑲襯著白色裙裾,似乎坐在一艘大烏蓬船上,從曆史的長河中,悠悠地向我們走來。Www.Pinwenba.Com 品 文 吧

這個小鎮,座落在京杭大運河之旁江浙兩省交彙處,儼然是江南水鄉一顆璀燦的明珠。我最早認識江南這個小鎮,是在讀了茅盾的短篇小說《春蠶》之後,那水鄉的秀美以及小橋流水的韻致,似一首詩,又像一幅畫……它深深地吸引、迷戀了我幾十年。而今,我終於走到了他的身邊,把它細細品讀。

我們沿一條狹窄的青石板路,順東市河往它的深處走,看垂柳依依,粉牆黛瓦;瞧小橋流水,搖櫓女的烏篷船載著遊客在橋下咿呀劃行;聞茶社酒樓透出的香味陣陣,聽河埠頭洗衣女噠噠的棒槌聲;賞廟宇書院,戲台高築,商鋪林立的盛景……

我看著看著,覺得烏鎮人是枕河而眠的。他們的民居“屋簷相連,沿河而居”,一部分延伸至河麵,下麵用木樁或石柱打在河床中,上架橫梁,擱上木板,便是水閣。我曾記得,茅盾在他的《大地山河》散文中這樣描述故鄉的水閣,“人家的後門外就是河,站在後門口(那就是水閣的門),可以用吊桶打水,午夜夢回,可以聽得櫓聲欸乃,飄然而過……”

悠悠小河水,彎彎石孔橋,依依水中閣,深深古巷道……在細雨蒙蒙中,這個江南水鄉,顯得愈發古樸、典雅,略帶朦朧和神秘……

長長的街,窄窄的巷,或青或黃,半開半掩的門麵,彰顯著這座古鎮的深邃悠遠,古樸恬淡。透露著它蒼老的氣息。

在“華東風情”黃旗的帶領下,我們走進了深深的小巷,小巷的石板路坑坑窪窪,是近百名進士舉人留下的足跡,還是文學巨匠茅盾的履痕?我已無法辨認。走在幽深狹窄的古巷裡,我思想的觸須,不斷地向曆史的深處攀爬。沿窄窄的木門左拐右轉,我們來看它遺留下來的各式各樣的床鋪。這些床,都是用珍貴的紅木或黃木做的,床眉上雕鏤著許多圖案,很精致。這說明當時烏鎮的富庶人家,非常的富麗堂皇。參觀完百床館,我們便來到藍印花布作坊,讓我第一眼看到的,是一個白發老太太,手搖紡車在紡棉線。此情此景,立刻勾起了我的回憶。回想當年,替母親擺脫苦難的日子,我也像這位老太太一樣,把紡車搖的嗡嗡響。看著看著,我不禁脫口而出:我也會紡線。同遊的人都把狐疑的眼神投向我。我又強調說:是真的,我十三歲的時候,一夜能紡三個線穗子。

我依依不舍地離開那個向今人作秀的老太太,便來到作坊的大院裡,隻見成匹成匹的藍印花布,懸掛在高高的晾架上,像一大片布林,小白花開在純藍的布麵上,風吹布蕩,似瀑布自天而下。長布悠來蕩去,把我的心也帶的忽上忽下。身臨這古典浪漫的風情裡,感覺藍色的天空上,飄起了朵朵白雲……

從晾架上撤下來,這些布就被做成了鋪的蓋的穿的,於是,這瀑布般的藍底白花,就流向了烏鎮的商鋪,就成了烏鎮帶有泥土氣息的一道風景線。

看了這藍布作坊,又跟那麵黃旗,來到了立誌書院。在這裡,我不但看到了《平原槍聲》和《苗莊血戰》等許多兒時愛看的小人書,還看到了拍攝《似水流年》時所留下的遺痕。然而,“英”和“文”在這裡的風花雪月已經遠去,隻留下些古書,在悄悄地迎接著遊人。

其實,看到這裡,我還沒真正看到烏鎮,隻是粗略地品嘗了一下它的陳年佳釀。當我來到中國文學巨匠茅盾的故居時,我才猛然感到,這才是烏鎮。

在茅盾故居對麵是一個商店,我想那準是《林家鋪子》的原型。當我踏進觀前街十七號時,看著那幽深的院落,厚重的黒木門和天井上那塊狹窄的天空,我才知道,茅盾兒時的夢幻,就是從這裡放飛的。再看櫃箱裡展示的一部部名著,我就深深感到,是茅盾的這些著作,把烏鎮名揚到世界各地,如果沒有茅盾,烏鎮就沒了味道。

看完這些,從一扇小門出來,見在茅盾當年栽種的棕櫚和南竹下,有陳雲書寫的茅盾故居四個金字,於是,我就趕忙喚妻,立此拍照,把真正的烏鎮,封存在我多年的追隨中。

從烏鎮出來,我還神遊其中。看著門樓上高豎的黑黑的烏鎮二字,我突然感到,它慢慢變幻成了《子夜》,我想,這才是烏鎮的深蘊吧?

2012年5月17日

原載《保定日報》2012年8月5日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