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習會用(上)

2018-04-15 作者: 魏鳳蓮;餘春榮
第二十四章習會用(上)

學不必博,要之有用。Www.Pinwenba.Com 吧

——羅大經

一、學以致用

這個世界上最遠的距離是什麼?是知與行的距離!人們通過學習,了解掌握了許多事物的理論原因及相關的操作知識方法。但是,學進去和用出來是兩回事,很多人說某某事知道了、某某操作過程了解了、某些理論明白了,僅此而已,但沒行動,往往是為了學習而學習,並沒有實際運用到現實中去,這就失去了學習的意義了。學以致用方為學習的核心價值所在。

(一)學什麼很重要

我們每天都在學習,但是其中很多人卻很盲目,學習沒有目標、沒有選擇、更沒有方向,想學什麼就學什麼,結果什麼真本事都沒有學到,白白浪費了大把的時間。

1.學習是一輩子的事

在現代社會中,一個人的持續競爭力就是他堅持不懈的學習力。在這個終身學習的時代,我們無時、無刻、無地不在學習,隨時隨地都有可以學習的契機與素材。

學習的方法非常多,每個人從小到大都在學習,除了學校的書本學習之外,從生活中學習是最好的學習機會。

每天抽時間多讀書。現在世界上,平均每5分鐘就會有一項新的發明,每一個月出版130000種不同的新書,一年下來有多麼龐大的出版量。我們身處快速發展的時代,如果不及時補充信息,就會真的跟不上時代的步伐。無論讀書、讀雜誌、讀網絡上的信息,各種不同的學習與自己專業有關的信息補充都是重要而且必要的。

利用周末時間多上課。如果你還是在校學生,就要努力把學校裡的課本都弄懂,通過你的專業和知識領域服務社會。如果你已進入社會,就要經常參加教育訓練機構、企業管理顧問公司等團體組織所舉辦的各種學習性課程和活動。你要知道,來這種講台演講和教授課程的人,表麵上一場演講隻有一兩個小時的內容,可這些卻是他們從過去二三十年豐富的工作生活經驗整理和萃取出來的智慧精華。在學習活動中,你可以當場取得你提出問題的答案。這是互動性最強效率最高的學習方式。

這是一個靠學習能力決定高低的知識經濟時代,每個人都有機會勝出。無論你在學校受過多少教育,不管你是否出身於貧賤的家庭背景,隻要你能夠學習,都有機會獨占鼇頭、前瞻趨勢。所以,你必須把你所學會的東西不斷地分享,你分享知識的速度越快,分享知識的人數越多,你能帶給彆人的影響也越大,你的團隊凝聚力和戰鬥力就越強。

學習是一輩子的事。當你離開學校門的那一天,千萬彆以為拿著一張文憑就可以過一輩子了。當一個北大的學生離開校園,就意味著他在學校學的90%的知識在社會中是等於0的,隻有10%的知識才會引爆自己的生存和發展。看來,隻有一輩子都多讀書、多上課、多整合、多運用、多檢討自己,才能永遠擁有更強的個人競爭力,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2.學習要有目的性

學習這種事,往往容易流於形式。彆看有不少人天天在學習,上課聽講,下課閱讀,要說收獲呢,好像也有點,但具體有什麼收獲,或說收獲有多大,往往又說不上來。

我們可能都有這樣的體會,如果見過一個陌生人,過後讓我們說說這個人長的怎樣,是高是矮,是胖是瘦,我們大致都能說上個一二。但是如果要問他戴沒戴手表,是大耳還是小耳,那就很難說得清楚。這是因為在見麵觀察的時候,我們沒有這方麵的觀察目的,或者說目的性不強,所以事後也就不能清楚地回答這些問題。

有位高中生,語文成績老是上不去。他每天都花不少時間閱讀課文和各種作文選。閱讀時他也覺得彆人的文章寫得很不錯,但是,彆人的東西終歸是彆人的,並沒有轉變成他自己的。他的問題極有可能出在沒有明確的學習目的上。

學習時,應該要有明確的學習目標。這就如同練習跳高,如果我們沒有設置合適高度的橫杆,毫無目的地隨意跳,就不會產生積極性,也不會有技術上的反饋,更不能體驗到成功後的自豪和喜悅。學習時若無具體明確的目標,其結果與跳高無橫杆高度是一樣的。

設立學習目的,還應遵循合理具體的原則。如想要提高工作能力,就應該多學習專業知識和技能;要想提高社交能力,就要多學習人際交往的規律的方法;要想成為理財高手,就要多學習理財方麵的知識……

梁啟超曾說,“昔人常說,好打燈謎的人,無論看什麼書,看見的都是燈謎材料。會做詩詞的人,無論打開什麼書,看見的都是文學句子。可見注意哪一項,哪一項便自然會凸出來。讀一遍,注意一個注意點;讀第二遍,另換一個注意點。這是最粗的方法,其實也是最好的方法。幾遍之後,就可以有幾個注意點,而且毫不吃力。”

寫作文也是這樣,不管怎樣構思,不管使用什麼材料,都要圍繞著主題,圍繞著中心思想而展開。我們的學習也是一樣,隻有具有很強的目的性,學習才是成功的,才是有效的。

3.學習要有選擇性

曾經在一個網站上看了**總理與網友的對話。

溫總理在和網友交流的時候,其中有一個網友的一個問題引起了溫總理的關注,並對這個問題和網友進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討:一個網友問到關於讀書的問題,他問總理:“總理聽說您是出自教育世家,經常能聽到總理在說話的時候用到文言文,時常能夠引用古人的話,請問總理對讀書有什麼心得?您是怎麼讀好書的?”溫總理笑道:“對於讀書,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愛好和興趣去選擇自己喜歡看的書籍,另外對於專業的不同,關注的範圍也不同,怎麼去選擇性的去看書,我自己的觀點是能夠對於自己有震撼的書,能夠給自己帶來重大啟發而一輩子受益的書就是好書,才是值得學習的書。一個人走到浩瀚如海的圖書館,看到琳琅滿目的各種各樣的書籍,對於個人而言,一個人想把各種各樣的書看完是肯定做不到的,一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在選擇看書時候,如果選擇了一本不利於自己的人生和專業的書顯然是耽誤了去看一本有意義的書的時間。”

在聽到溫總理這段話的時候,我們自然會聯想到了在我們身邊,包括我們自己,看書要有選擇,學習也同樣要有選擇。選擇學習什麼內容和掌握學習的方法同樣影響到我們的一生和職業命運,在學習的同時也要關注一下技術發展方向和職業發展趨勢,有時候一句話或者一本書的確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和職業生涯。選擇學習就是選擇進步,選擇學習就是選擇成功。

悟之道:

學習是一輩子的事情,活到老,學到老,一刻不能停下。但是,我們也要靜下心來,思考我們應該學些什麼東西、學習的目標是什麼,要有選擇、有目的地去學,這樣,才能更有針對性,才能更加有效地利用時間,更快成功。

(二)以什麼方式去學

現在,學習的方式或者說是學習途徑可以說是五花八門、各式各樣,我們不僅可以通過書籍、網絡、課堂、聊天學習,還可以通過實踐、前輩、同行學習。隻有采取有效的學習方法,才能提高學習的效率。

1.模仿是學習的捷徑

獨特並不是獨一無二,而更多的是一種綜合、一種借鑒。

很多人問成功有捷徑嗎?如果你認為捷徑就是一步登天,這樣的捷徑當然是不可能有的。其實真正的捷徑就是少走彎路,少走彎路就是捷徑。

鳳凰衛視的《世紀大講堂》節目有一次邀請著名經濟學家林毅夫做講座,給我們啟發很大。

林毅夫是一位富有傳奇色彩的經濟學家。他曾是國民黨軍隊的連長,後來隻身偷渡從金門遊泳到廈門,後來考上了北大,又去了美國哈佛考取了博士學位,當時是我們國家經濟智囊團的成員。

當我們在大力提倡民族創新精神時,林毅夫卻認為現階段中國重要的不是創新而是模仿。因為創新要投入巨大的財力、物力,因為是創新,走彆人沒走過的路,因此失敗的可能性也很大。而模仿是將彆人成功的經驗直接拿來,省力、省錢,又不會走彎路。日本經濟高速發展的經驗不也證明了模仿的優越性嗎?美國為什麼提倡創新,因為它走在世界的最前列,無處模仿。中國的捷徑就是模仿,將先進國家的成功經驗模仿來用。

善於學習是一種能力,是人生中一種很重要的能力。

其實人生成功也是這個道理,善於學習中一種很重要的能力就是模仿,要學會模仿。

有這樣一位成功的商人,他原來在廣州給一個書商打工,負責給沃爾瑪超市配送貨。老板總是要將具體的事交給員工做,因此他熟悉了全套的程序。當聽說沃爾瑪超市要在福州開店時,他就辭工回家,注冊了一家文化公司。當沃爾瑪超市開業後,因為他熟悉配送貨,因此成了沃爾瑪超市的配書商。不久又有一係列超市開張,因為他有為沃爾瑪超市配貨的經驗,因此也理所當然地取得了這些超市的配貨資格,於是他的生意也就越做越大了。

這就是懂得學習和模仿的效果。在一個人的成長階段,薪資應是第二位的,重要的是要為成功的人工作,為適合自己發展的單位效力,並從中學習經驗,然後拷貝這種成功,這就是捷徑。

模仿不是要你簡單地照搬,模仿是一種綜合,是一種揚棄。沒有模仿,哪來創新?有位哲人說:“這個世界上沒有發現,隻有找到,因為你發現的東西早已存在那裡,你隻不過是找到它罷了。”大清著名的學者紀曉嵐,他從不寫書,隻是編書,他認為所有的思想古人都已有了,自己隻要整理彙編出來就行了。

自己學習彆人的,但最終卻是為了變成自己的。這就好像陽光照耀著樹木,但是樹木還是以樹木的方式生長,而不是以陽光的方式。

2.謙虛才能學得更多

老子說:“江海之所以能為百穀王,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百川之所以都彙流於大海,因為大海處在最低的地方。

什麼叫虛懷若穀?裝滿了水的杯子,再往裡麵倒水是倒不進去的,你隻有始終保持一種空杯子的狀況,才能吸納更多的水。

一些五六十歲的總裁級的人物非常好學。因為他們經曆豐富,一生都在不斷地追求進步,所以他們才真的懂得知識的重要性,尊重知識,這也正是他們能成功的原因。而且作為他們都有了一定的社會地位,還能放下身份來學習,這本身就表現了一種做人的品格。反而很多年輕人,感覺向彆人學習、向彆人請教很沒麵子。謙虛是一種美德,不恥下問或者喜歡請教彆人也是一種美德,這並沒有什麼難為情的。聰明人就是最愛學習,也最會學習的人,請教彆人其實比看書的學習效果更好。要不,為什麼我們讀書時有了教材,還需要教師呢?

要記住謙虛才能學習得更多。

孔子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才是真知。做人要保持謙虛,不要不懂裝懂。

小李記得自己讀大學時,教高等數學的老師講了一道例題後,就布置了書後麵的一道作業題,他們幾個同學做了半天也做不出來,就去問那個老師。結果那個老師劈頭蓋臉就把他們罵了一頓,說:“上課講的例題不是一樣的嗎?你們怎麼不認真聽呢?”然後很生氣地就開始講那道題,但講著、講著,他自己也做不下去了,就說:“我還有事,明天再給你們講”。

其實那道題看起來與例題很像,但做起來完全不是一回事。結果到了第二天,那個老師看見問問題的幾個同學就想躲,估計他一直沒做出來。因為大學生是不輕易問老師的,是他們去圖書館查過很多資料都沒做到,才問老師的。

這件事讓小李明白了一個道理,人們懂得的一切都沒有什麼了不起,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永遠不要好為人師。

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有說“不”和說“是”的自由。幼年時我們在父母的羽翼下成長,漸漸長大後,為了顯示我們的獨立和存在,我們開始有了反叛情緒,開始對父母說“不”;甚至有些時候根本不需要說“不”,我們也會說“不”;還有些時候我們心裡很想說“是”,但我們寧願說“不”。如果父母堅持要我們把頭發剪短,我們會故意留長發;反之,如果父母要我們把頭發留長,我們就會剪個短發。

到了成年後,我們就更喜歡說“不”了。人不需要多少聰明才智就可以說“是”,因為當你說“是”的時候,沒有人會問你什麼?因為你既然都已經說“是”的,又何必解釋和爭論呢?但是當你說“不”的時候,彆人一定會問你“為什麼?”“不”表現了你的聰明,顯得你不盲從,給你自由的感覺。

在生命中,說“不”的機會比說“是”的機會多,但說“不”的聰明隻是在賣弄自己,唯有說“是”才有和諧,才可能從彆人那裡得到益處。彆人有一百個缺點你沒看到,沒有損失,但有一個優點你沒學到,那就是你的損失。學會說“是”才是人生中的大聰明。

說“不”的自由是非常幼稚的自由,如果一個人終其一生都陷在“不”裡麵,成為一個永遠都是在說“不”的人,那就代表他已經停止了成長。人要學會說“是”,不僅孩子要學會從父母的話語中找到“是”,我們也要善於從彆人的話語中發現“是”,這並不是教我們盲從,這是要我們善於去尋找共同點,去尋找和諧,去發現彆人的優點。其實人都需要經過一長段時間的學習和成長,才能成熟到既說“是”,卻還能保有自由的權利,說“是”而不淪為他人的奴隸。

一個人有本事是件值得佩服的事,如果再能用謙虛的美德來裝飾,那就簡直值得敬佩了。

3.重複為學習之母

還記不記得我們小時候學說話時的情形,我們不斷地重複著一句話,久而久之自然就會說了。還記不記得我們學習文字時的情形,我們不斷地重複寫了好多遍,久了自然也就會寫了。

九九乘法我們是怎麼學會的?背了一遍又一遍。

英語單詞我們又是怎麼學會的?方法應該都是一樣的方法——重複。

但長大後一般人都忘記了,總是覺得自己都知道了,為什麼還要再一次學呢?所以大部分的人看過的書都忘了,聽過的演講也都忘了。就算你知道了,還要再一次知道,再一次學習,再一次重複,直到真正變成一種行為,學習才會有效果。

大部分的學習、看書、聽課都無效時,並不要抱怨老師不好,是因為你不願再一次重複。

重複能成為習慣。任何新能力、新知識都要化為你的行為才算是有效。這是因為,人們意識到的事情往往真正發揮卻不容易,必須進入潛意識後,變成一種無意識的動作,成為不必經過思考即可做出的動作行為才能奏效。

就像學遊泳、學開車,一旦學會了,你不必思考即可自然而然做出標準動作。開始學習時,可不是這樣!是通過什麼過程才會讓你進入無意識的動作中呢?沒錯,是重複。

有很多人上過銷售訓練課,老師會要求學員們不斷重複。他們一旦重複得足夠多次之後,在顧客麵前他們也會自然按照課程中所教的去表現給顧客看,這項新技巧也就成為他的了。

也有很多人上完課程培訓後,沒有按照要求一再重複,他在銷售產品時依舊使用他的老方法,無法照老師教的去做。這些新的推銷技巧當然也還是老師的,因為他們又還給老師了,真是太不值了!

重複是學習之母。所有的學習都是一樣的過程,去重複吧!

悟之道:

每個人的學習方式都是不一樣的,但是謙虛的態度不可少,加上可行的方法,一定能學有所成。

(三)學以致用是歸宿

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要經常整合所學的信息,將學到的知識按照自己在工作、生活上的需要,歸納成幾類不同的信息。把所學到的東西,真正整合運用到自己工作的專業或技巧上。學完了要多去運用。學問是學了以後要去問,光是學問還不夠,最重要的是學以致用。當我們把成功人士的精彩分享與我們專業知識整合後加以運用,我們才能真正地讓這些知識變成可以活用的知識,發揮最大的效益。

1.學習與實踐相結合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紙上得來”指的是書本知識;“絕知此事”指的是真正把握事物的底蘊;“躬行”就是指親自去實踐。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做學問,固然很重要,但僅此還不夠,因為那隻是書本知識,書本知識是前人實踐經驗的總結,能否符合此時此地的情況,還有待實踐去檢驗。一個既有書本知識,又有實踐經驗的人,才是真正有學問的人。我們要培養起在實踐中學習和在學習中實踐的習慣,因為和讀書學習同樣重要的學習方式和途徑是實踐。

英國16~17世紀的著名哲學家培根,不單純是個學者,他還涉足政壇,參與政治,曾任英國女王的掌璽大臣,因此,他一直注意並強調書本知識的運用和書本知識與實踐經驗相結合。他說:“學問雖能指引方向,但往往流於淺泛,必須依靠經驗才能紮下根基。”為了使人進一步理解他所說的意思,他又將幾種人的情況加以比較說:“狡詐者輕鄙學問,愚魯者羨慕學問,聰明者則運用學問。知識本身並沒有告訴人怎樣運用它,運用的智慧在於書本之外。這是技藝,不體驗就學不到。”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正確的學習觀念需要實踐來證明;濃厚的學習興趣和良好的學習習慣需要通過實踐來培養;科學而有效的學習方法也需要通過實踐來摸索和證明;書本學到的知識最終需要運用到實踐中,通過實踐來鞏固和深化。

X射線的發明者倫琴指出:“實驗是能使我們揭開自然界奧秘的最有力最可靠的手段,也是判斷假說應當保留還是放棄的最後鑒定。”諾貝爾得主丁肇中也說過:“一個理論無論它多麼高明合乎邏輯,若無法由實驗加以印證,終究是毫無意義的。實驗與理論交互影響的結果,必然促進科學的進步。”

2.親身體驗後方能信書

要學到適合自己的知識就要養成“親口嘗一嘗梨子滋味”的習慣,要親身參與觀察,而不能僅憑道聽途說就輕易下結論。

在我國明代著名的旅行家和地理學家徐霞客生活的時代,一般知識分子都謹守“書齋講學,麵壁讀書”的傳統。而徐霞客一生不應科舉,不入仕途,不追求功名利祿,其畢生的精力都獻給了祖國的地理學研究事業。他22歲就開始了艱苦的旅行探險生活,直到他去世的前一年為止,30多年中,不避艱險,考察了江蘇、浙江、安徽、福建、廣東、廣西、江西、河南、陝西、山東、河北、山西、湖南、湖北、貴州、雲南等16個省。所到之處,對地貌、地質、水文、氣候、植物等,都做了深入的調查研究。他用日記的體裁,把調查研究的結果作了詳細的科學記錄,寫成《徐霞客遊記》,在世界科技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

徐霞客不僅具有不避艱險、不辭勞苦的求實精神,而且遇事一絲不苟,探索真理有著嚴肅認真的精神。他為了搞清楚一件事情,往往一而再、再而三地進行實地調查,直至完全弄清楚為止。他三遊雁蕩山,對雁蕩山的地貌有科學細致的描述;三次去福建,對福建漳平一帶的河流進行實地考察,並作了合乎科學的推論。他每考察一個問題,總是有記述、有分析、有創見,從不盲目迷信書本知識或者人雲亦雲。

學習的目的在於分析、解決問題,通過對物理實驗的親身參與,在細微的觀察中,我們會感覺到複雜的物理知識的應用變得簡單了。因為,觀察實驗,往往能創設我們所需要了解的物理環境,使問題變得明顯、直觀。有時,實驗能告訴我們直接的答案。所以,要深入學習自己需要的知識,就必須親身實踐一下。

1986年,我國長江科學考察漂流探測隊,經過179天的漂流生活,克服江源地區低溫缺氧和暴風雪等惡劣環境所帶來的影響,穿越無數峽穀險灘,創造了全程漂流長江6300千米、落差5400米的紀錄,帶回了開發和利用長江水利資源的第一手資料,開始了長江實地研究的新紀元。

1984年11月20日,我國首次赴南大洋和南極洲進行科學實地考察。在這次考察中,科技人員登上了南設得蘭群島中的喬治島並建立了我國第一個南極科學實地研究基地——中國“長城”考察站。這次考察的收獲單是地質礦產一項,就取回上百件的實物標本,以及一大批珍貴的反映南極過去地質演變痕跡的錄像圖片,為探索漫長的南極史,開發和利用南極資源,提供了可靠的資料。

對於那些考察員來說,實地考察是艱辛的,但它卻又是最富探索性的活動,是其他任何學習所無法代替的。與實驗相比,實地考察無事先做好的“框架”,因此,有時得到的結果會比實驗更豐富,更具有開創性。

實地考察告訴我們:第一,隻有深入實地考察,才能獲取第一手豐富的、真實的、最具有研究價值的觀察資料;否則,憑空想象、閉門造車,所得的資料隻能是虛設的、蒼白的、毫無價值的。第二,隻有具備堅韌不拔的吃苦精神和探索精神,才有可能獲得始料不及的新發現。

3.在生活中體驗書籍

讀書是為了運用,不能被運用的知識毫無價值可言。要學會在生活中體驗書籍,把讀書和實際聯係起來,不能讀了書之後反而成為不切實際的空想家。

高爾基是前蘇聯著名的作家。他出生於木工家庭,做過許多工作,在各地流浪,全憑自學,成為傑出的作家。他在《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等書中詳細記載了他的讀書生活。書籍在他的成長道路上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他對書籍產生了一種由衷的感激和讚美之情。

他提倡一邊重視讀書,另一邊也要重視生活,並主張對讀過的書最好再回複到生活中去檢驗一下,看看哪些是正確和有用的,哪些是錯誤和無用的。這樣讀書,對書本知識或生活認識,都是大有益處的,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不管成功的人們采用什麼方法讀書,最後都歸結到一點:回到實踐,用實踐來檢驗,通過實踐獲得更多的知識。這一點值得我們注意和學習。

18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一向反對死讀書,濫讀書。當時社會上有些人,學了一門知識趕緊學另一門知識,沒一刻停息,隻花時間去學彆人的思想,卻沒時間鍛煉自己的思想。結果,知識是學了些,智力卻很少增長。盧梭對此很看不慣,就在他著的《愛彌爾》一書中說,這種人“就好比在海灘上拾貝殼的孩子,起初拾了一些貝殼,可是看到其他的貝殼時,他又想去拾,結果扔掉一些又拾到一些,乃至拾一大堆貝殼不知道選哪一個好的時候,隻好通通扔掉,空著手回去”。

所以,我們不僅要能夠記住和了解書中的內容,更要結合實際,有自己的看法,學以致用。

能入能出讀書法就是深入到書本知識中去,把書本知識和自己的知識經驗相結合的讀書法。這個方法最初由南宋學者陳善提出。他說:“讀書須知出入法,始當求所入,終當求所出。”清代著名學者惠周惕對此又進行了深入闡釋。他說:“初讀貴能入,既讀貴能出。”讀書既要博聞強記,又要不守章句,這兩者是相輔相成的,隻有經過博聞強記,把前後內容貫穿起來,達到十分熟悉的地步,才能進一步深入領會文章的深刻含義,這就是“能入”。讀完書後不被書本上的具體字句所束縛,而要深入思考,領會精神實質,把書本上的死文字變成自己的活知識,這就是“能出”。

“能入能出”還包含書本知識與實際生活、理論與實踐的關係問題。能入,即深入到書本知識——前人知識經驗的結晶中去;能出,就是要把書本知識和自己的知識經驗相結合,和改造自然、改造社會的實踐活動相結合。

李公樸先生曾講過便於從書中跳出來的“三條路”:第一條叫“讀活書”,讀有實際內容,有生氣的書。第二條叫“活讀書”,方法靈活、動腦筋多思考。第三條叫“讀書活”,理論聯係實際,學以致用,“用得透脫”。能入能出讀書法,既能“讀活書”入得進,得其深味,又能密切聯係實際,采取靈活的方法,從書中跳得出。

悟之道: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隻有把所學的知識、理論、經驗運用於實踐,才能真正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二、勇於行動

你可以界定你的人生目標,認真製定各個時期的目標。但是如果你不行動,最終還是一事無成。無論前進的道路多麼艱難,隻要你一直堅持向前行動,哪怕每次隻能前進一小步,你也會離成功更近。

(一)行動起來才能成功

無論什麼事情,你一旦拖延,你就總是會拖延,而你一旦開始行動,通常就會一直做到底。所以,凡事行動就是成功的一半,第一步是最重要的一步,行動應該從第一秒開始,而不是第二秒。隻要從早上睜開眼睛那一刻開始,你就馬上行動起來,一直行動下去,對每一件事都要告訴自己立刻去做。從今天就立即行動起來,今天行動,不是比明天要早20多個小時嗎?不行動,怎麼會有結果呢?立即行動,從現在起要養成馬上行動的好習慣。

1.想成功,必須先行動

宋朝著名的大慧禪師,門下有位弟子道謙參禪多年,卻始終無法開悟,為此他感到非常苦惱。

有一天晚上,道謙誠懇地向師兄宗元訴說自己不能悟道的苦惱,並且請求宗元幫忙。

宗元說:“我能幫你的,當然樂意之至,不過有三件事我無能為力,你必須自己去做!”

道謙連忙問:“是哪三件?”

宗元說:“當你肚餓口渴時,我的飲食不能填飽你的肚子,我不能幫你吃喝,你必須自己飲食;當你想大小便時,你必須親自解決,我一點也幫不上忙;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除了你自己之外,誰也不能馱著你的身子在路上走。”

道謙聽罷,心扉豁然開朗,因為他感到了自我的力量,也決定善用自己的力量。

很多事情如果不是自己想追求、自己想得到,根本不能激發任何動力,以意興闌珊的態度去麵對,彆想成功會從天上掉下來。

彆隻是羨慕彆人外在的光鮮亮麗,卻忽略了他們背後努力打下的根基,想要獲得成功,就得動手去學、動手去做;有開始,才有後來,這是不變的道理。

2.立刻行動,抓住機遇

假如幻想止於幻想,幻想毫無價值,計劃渺如塵埃,一切的一切都毫無意義,除非付出行動。你現在就付出行動,不要再拖延,不要再猶豫,不要再裹足不前。行動而失敗也總比坐而待斃好。行動也許不會結出快樂的果實,但是沒有行動,所有的果實都無法收獲。你的每一次行動,哪怕是非常渺小,都使你在成功的路上邁出一步,都會縮小你與成功之間的距離,使你更有可能接近成功。“立刻行動,立刻行動,立刻行動。”你要牢牢記住,每時每刻,一遍又一遍地重複這句話,你就像雄獅、像蒼鷹,饑即食,渴即飲,在行動中找到你真正的價值。

機遇之神出現時,從不佩帶財富、成功或者榮譽的標誌,你做每一件事情,都要竭儘全力;否則,最好的機會就會無聲無息地從你身邊溜走。看似平常的某一天的黎明,也許你就麵臨著成功的機緣,麵對任何難題,無論它看上去多麼困難、多麼卑賤,你唯有勇氣和毅力,才能在機會來臨時將其抓住。過去的你,或許每天對工作抱怨不已,每見到一個人就向他喋喋不休地訴苦;今天的你,要抬起頭來,眼望前方,像餓獅覓食一樣迫切地尋找機會。

悟之道:

機遇無所不在,你必須常常懸鉤以待;否則,在你最不經意的時候,大魚便溜走了。

(二)彆想太多,立即動手

成功隻垂青於那些立即行動的人。比爾·蓋茨說:“想做的事情,馬上動手!不要拖延。”這是比爾·蓋茨的成功經驗,他的這種經驗,同樣適合於任何人。

1.不要拖延,要行動

如何做到“想做的事,立即去做”。這就需要你養成從小事做起的習慣,當這種習慣深紮於你的內心之後,你就會達到“水到渠成”的境界。

比爾·蓋茨曾向他的員工談起他的成功之道,他說:“我發現,如果我要完成一件事情,我得立刻動手去做,空談無濟於事!”比爾·蓋茨的這句話放之四海而皆準。

很顯然,要能馬上行動,就要克服一種許多人常有的拖延習慣。

拖延是一種習慣,行動也是一種習慣,不好的習慣要用好的習慣來代替。

仔細思考一下,拖延的事情遲早要做,為什麼要推後再做?立即做完以後可以休息,而現在休息,也許往後要付出更大的代價。

想一想,在日常生活當中,有哪些事情是你最喜歡拖延的?現在就下定決心,將它改善。

從最簡單的事情開始,當你可以激發自己的行動力的時候,你會非常有衝勁,會非常想去完成一件事情。

拖延是行動的死敵,也是成功的死敵。拖延使我們所有的美好理想變成真正的幻想,拖延令我們丟失今天而永遠生活在“明天”的等待之中,拖延的惡性循環使我們養成懶惰的習性、猶豫矛盾的心態,這樣就成為一個永遠隻知抱怨歎息的落伍者、失敗者、潦倒者。成功學創始人拿破侖·希爾說:“生活如同一盤棋,你的對手是時間,假如你行動前猶豫不決,或拖延地行動,你將因時間過長而痛失這盤棋,你的對手是不容許你猶豫不決的!”拖延是這樣的可惡,然而卻又這樣的普遍,原因在哪裡?

成功素質不足、自信不足、心態消極、目標不明確、計劃不具體、策略方法不夠多、知識不足、過於追求十全十美,這些都是原因。

“停止拖延。”比爾·蓋茨提示。立即去提高自己的成功素質,缺什麼,補什麼。

2.路雖遠,行則至

有誌向、有野心的人,大都憧憬將來的輝煌成就,希望有朝一日前途能夠光輝燦爛,甚至盼望著“一步登天”的壯麗景觀。這種想法固然無可厚非,甚至非常可貴,值得讚賞,但任何事情都是一步一步乾出來的,天上從來不會掉餡餅,你永遠不要指望那些虛無的東西。要把美好的理想轉化為現實,必須付出堅持不懈、鍥而不舍的勞動。“天下大事,必作於細。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壘土。”隻有將無數點點滴滴的“創造”艱苦地積累起來,才能逐步向大目標邁進,雖然這種機遇不是一目了然的。

一磚一木壘起來的樓房才有基礎,一步一個腳印才能走出一條成形的道路。隻有依靠自己的力量才是最實在,也是最可靠的。你要做的是,在你的身後留一串堅實的腳印。

長城不是在一天之內修建好的!突出的成就都是曆儘多少努力、多少拚搏、多少心血才能獲得的。成功從來就沒有那麼簡單。事實上,我們經常看到,無論是在職業的選擇中,還是在工作中和勞動中,很多成功往往屬於那些身處逆境的人。他們沒有良好的條件,沒有捷徑可走,也不祈求外在機會的垂青,所以,他們走的路最實在,所得到的機遇也就會最多。青年人在職業選擇過程中,必須充分認識到這一點,自覺而頑強地自己為自己創造機會。

體育運動員的汗水、鮮血讓我們從中得到啟示。以足球為例,在一個比賽季節開始之前,他們要長年累月地進行耐力、爆發力、斷球、停球、射門等訓練,不斷地重複、不斷地改進和完善。通過訓練,他們改進自己的不足之處,力求每天都能提高、進步。這樣,到了比賽那天,他們才能夠在追逐過程中劃下一道道美麗的弧線,打出幾個精彩的富有想象力的進球,贏得觀眾的陣陣喝彩。每個成功者隻能如此:付出代價。這個代價就是時間,就是耐心和努力。

一步一個腳印,你沒有吃虧,因為你的每一步都是朝著你的目標邁進的。

悟之道:

隻有想法,沒有行動,那隻能是空想。有夢想,付諸行動,夢想才能成功。

三、成就輝煌

每個人都想有所作為,都想成就一番事業。但是成就輝煌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要有自信,要有目標,要有追求,在奮鬥的過程中,充分發掘自己的潛力,並在突破中成就輝煌。

(一)發掘自己的潛力

每個人都有巨大的潛能,人的潛能猶如一座等待開采的金礦。你也有一座自己的潛能金礦,但是,由於沒有進行開發,你的能量就沒有得到淋漓儘致的發揮。隻要把潛能都發揮出來,任何一個平凡的人,都能成就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都可能成為某個領域的領航者。

1.人的潛能是巨大的

人有一股神奇的力量,那就是潛力。

在4分鐘內跑完1英裡,這曾經是一個神話。自古希臘開始,人們就一直在試圖達到這個目標。傳說中,古希臘人讓獅子在奔跑者後麵追趕,人們嘗試著喝真正的老虎奶,但這些辦法都沒有成功。人們堅信在4分鐘內跑完1英裡是生理上辦不到的,人體的骨骼結構不符合要求,肺活量達不到所需程度。羅傑·班尼斯特突破這個極限,成為突破4分鐘障礙的“第一人”。而當羅傑·班尼斯特打破了4分鐘1英裡這一極限後,奇跡便出現了,1年之內竟然有300位運動員達到這一極限。我們可以看到,訓練技術並沒有多大突破,而人體的骨骼也不會在短期內有很大改善,隻不過是人類最大限度地釋放了自己的潛力。

這足以說明,在一定的條件下,人類的潛能會得到驚人的釋放。

每個人都擁有豐富的但卻有待開發的潛能。隻是人們往往不知道這種潛能,下麵的例子將充分說明這一點。

著名心理學家在一所大學選擇一批運動員,做一個這樣的實驗:他要求這些運動員做一些彆人無法做到的運動,並且告訴他們,因為他們是國內最好的運動員,所以他們完全能夠做到。隨後把這些運動員分成兩組。

第一組到體育館,做了一些熱身運動,就開始按照要求去完成,結果沒有一個做到。

第二組運動員到了體育館,心理學家告訴他們,第一組失敗了,所以要采取一些措施,以達到目標。於是讓他們每人吃下一粒藥丸,並且告訴他們,這是一種新研製的藥物,他們吃下這種藥會超常發揮,能夠達到運動要求。結果,第二組真的順利完成那些困難的運動。

事後,運動員們問:“這種新藥這麼神奇,到底是什麼藥啊?”

“隻是一些食物做成藥丸形狀而已。”

故事的寓意顯而易見,第二組運動員之所以能夠完成,就在於他們在誤以為吃了神藥時發揮出了自己的潛能。而很多的時候,我們便像第一組運動員一樣,徹底低估了自己的潛能。

其實,你的潛能是無限的,你永遠不要低估自己的潛力。

2.發掘自己的潛力

20世紀上半葉,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威廉·詹姆士經研究發現:一般的人隻用了自己腦力的10%。

為什麼大多數人隻是過著10%的生活?為什麼大多數人都會受到阻礙而不去發掘自己的潛力?你經常聽到這樣一些故事:音樂家或演藝人員出生在一個根本沒有這方麵經曆或對這方麵不感興趣的家庭中,一個運動員出生在不願孩子參加體育運動的家庭。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潛力,有待自己去發掘。或許你會問,人到底能有多大的潛力呢?這是一個很難作出具體回答的問題,因為人的潛力無法用一種具體的標準來衡量。但是有一點是不容置疑的,那就是,善於發掘自己潛力的人,總比其他人獲得更多的成功。

在現在社會激烈的競爭中,想要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就需要發掘自己內在的潛力,充分提高自己的能力。

有一個叫約翰的青年在公司擔任非常枯燥的工作。他很有才華,善於交際,工作認真,有親和力。他經常提出促進生產的一些想法,而且他還能很好地激勵彆人。

從事培養推銷員工作的瓊斯很欽佩他,覺得他還有很多未開發出來的潛能,於是就問約翰:“你認為我們公司怎麼樣?”

約翰很肯定地回答說:“我認為它是世界上最好的,我能在這裡工作感到很榮幸,我準備當公證會計師。”

瓊斯就這樣對他說:“讓我說說我個人對你的一些看法好嗎?也許你會很驚訝,你有非常好的推銷才能。你對公司的產品非常熱愛,如果負責銷售,肯定會取得最好的成績,不論對公司或你都能帶來非常大的收益。”

這番話讓約翰感到驚訝,很自然地流露出他不安與缺乏信心。“不,我對現在的工作很滿意,我已經駕輕就熟,改變工作可能會讓我無所適從,我不可能做銷售的。”

他沒有自信地說出自己的擔心和不安。

瓊斯卻還是堅持說:“你並不了解自己,你現在最大的缺點是懷疑,對自己沒有信心,你必須了解真正的自己。”瓊斯的堅持終於使約翰答應接受推銷術的講習。

後來出乎他自己意料的是,他對推銷工作非常感興趣。講習班的講師告訴瓊斯:“你發現了一位天才推銷員,隻是他本人還缺乏信心。”

“他很快就會有信心的。”瓊斯非常肯定的回答道。

約翰該去實際訪問客戶了,他非常緊張,有些不安。瓊斯鼓勵他說:“在你負責的地區我可以和你一起去。”

瓊斯把新推銷員約翰帶到可能性較大的顧客那裡去。

約翰的社交能力很強,這次也發揮得不錯,對方相當滿意。在兩個人一道進行訪問的過程中,他很認真學習瓊斯為他示範的推銷方法。其實最主要的是瓊斯把自己的信念與自信傳達給約翰了。

沒過多久,約翰開始相信自己這方麵的能力了。他產生了成就感,而且喜歡上這份工作。

一天,瓊斯對這位新推銷員表示,以後不再和他一起去訪問了,他必須自己一個人去麵對客戶了,並且說:“對公司的產品和自己都要有信心”。

此時的約翰自己已經有信心了,他說:“我一個人完全可以了。”

約翰真的發揮了推銷方麵的潛能,並且獲得了成功。

故事中的約翰在瓊斯的指引下發現了自己的潛力,並慢慢的發掘,最終取得了成功。如果你的潛能還沒有被發掘出來,那麼你就要嘗試做一些改變。你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承認並接受每個人都有巨大潛能的事實,然後當你發現自己的潛能時就可以在彆人的支持和指導下,發掘你那90%的頭腦中潛藏著的才能,並把自己的能力發揮到極致。這樣,你就會很快地接近成功。

悟之道:

人人都有驚人的潛力,要相信你自己的力量。要不斷地告訴自己:“萬事全賴在我。”我們都擁有自己不了解的能力和機會,都有可能做到未曾夢想的事情。

(二)鎖定人生的目標

每個人的精力和力量是有限的,如果把人生的力量和精力分散到多個目標上,與挫折相遇的概率就越大。要想少遭遇人生的挫折,少經曆失敗的打擊,我們也隻有儘量縮小目標範圍,把力量和精力集中到一個目標上,這樣才能降低遭遇挫折的概率。隻有鎖定了人生目標並為它付出終生,才能成就豐富人生。

1.目標決定人生

有人這樣說過:“有什麼樣的目標,就有什麼樣的人生。”這句話是非常有道理的。

你知道訓練跳蚤的過程嗎?

你把跳蚤放在大口瓶中,用透明的蓋子蓋上。這時跳蚤會跳起來,撞到蓋子,它們會一次一次地撞到蓋子,正當你還在津津有味觀察它們跳起並撞到蓋子那一刻時,你會注意到情形有些變化了,跳蚤雖然會繼續跳,但是它們不再跳到撞到蓋子的高度了。這時你拿掉蓋子,跳蚤繼續在跳,但總不會跳出瓶子以外了。

道理很簡單,跳蚤已經調節了自己跳的高度,而且適應這種高度,不再做改變。

其實人也是一樣的,什麼樣的目標決定了什麼樣的人生。

素有“中國卡耐基”之稱的人際關係學家丁遠峙曾經說過:目標是人生的導航燈,有了目標人生才有方向。然而,目標不是憑空想象出來的,而是在做事中確立起來。他說:人生變數太多,每個人都無法預測太遙遠的未來,隻有腳踏實地做好眼前的事,實實在在朝著自己的目標前進,才能走向成功。

如果你希望自己的潛能得到充分的發揮,那麼就請你製定一個實際的目標,相信你在向目標前進的過程中,會發現無窮無儘的機會,使人生提高到一個層次。相信你的未來會遠勝於現在,現在是你下定決心給自己製定一個值得追求而又切實可行的目標的時候了。

2.人生需要策劃

人生策劃,對每一個人的成長和發展都至關重要。從國家領袖到平民百姓,從百歲老人到青年少年,都離不開人生策劃。有人生策劃的人未必都能成功,但成功者卻一般都有人生策劃。沒有人生策劃的人如同沒有航向的船隻,一般來說是難以成就大業的。

美國哈佛大學30年前曾對當時在校學生做過一項調查,其中27%的人沒有目標,60%的人目標模糊,10%的人有短期的清晰目標,3%的人有長期的清晰目標。30年後追蹤結果表明,第一類人幾乎都生活在社會的最下層,長期在失敗的邊緣掙紮;第二類人基本上都生活在社會的中下層,他們沒有多大的理想和抱負,每天為生存而疲於奔命;第三類人大多是白領階層,他們生活在社會的中上層;隻有第四類人,為了實現既定的目標,幾十年如一日,銳意進取,百折不撓,最終成了百萬富翁或者行業的領軍人物。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人生需要策劃,人生的成功在於好的策劃。不懂策劃的人,就沒有真正明白“磨刀不誤砍柴工”的道理,對人生危機,要麼驚慌失措,要麼灰心喪氣。人生的成功首先在於策劃的成功,準確把握人生優勢,科學運用人生中的有利條件,通過全麵周到地策劃,為人生成功奠定堅實的基礎。有了科學的人生策劃,人生就有了強大的動力,有策劃有目標的人每一天總是充實的,因為目標總在召喚他、引導他。有了科學的人生策劃,人生就有了明確的方向,就像一艘有明確航標的輪船,就能到達成功的彼岸。有了科學的人生策劃,就會產生堅韌不拔的意誌,就會按照策劃走穩人生的每一步。

人的一生也許會做無數次的各類的策劃,但如果最大的策劃——人生策劃沒設計好,那就是最大的失敗。人生策劃的重點是:認真總結自己的昨天,明確自己的今天,準確定位自己的明天,找出人生中的亮點,把人生令人煩惱的事件作為激發才智、調整心態的良藥,把逆耳的忠言作為行動的指南。

人生在時間中流動,有過去、現在和將來。過去的歲月已經過去,不能再複返。關鍵是現在。因此,要把握人生、策劃人生,關鍵在於把握現在。是時候了,你趕緊去做一份周全的人生策劃,有了這份策劃,你不僅可以揚長避短,少走彎路,還可以挖掘自己的潛力,把自己的價值發揮得淋漓儘致,從而更快地走向成功。

3.為目標去努力

並不是設定了目標就能走向成功,重要的是你怎樣去實現自己的目標,你要為目標付出行動和努力,要勇於為實現目標而拚搏,那樣才會接近目標,以致實現目標。

“飛人”邁克爾·喬丹是我們熟知的職業籃球高手,他是很多人的偶像,他的魅力從何而來?他不同於其他球員的最大區彆在哪裡?他多次贏得個人或球隊的勝利是靠天分,還是靠技術?邁克爾·喬丹說:“全美籃球協會裡有不少有天分的球員,我也算是其中之一,可是造成我跟其他球員截然不同的原因是,你絕不可能在全美籃球協會裡再找到像我這麼拚命的人。我隻要第一,不要第二。”正是這種為實現目標而拚搏的精神,使邁克爾·喬丹走向輝煌。

邁克爾·喬丹這種拚命的動力來自於他高中一年級時一次籃球比賽上的失敗。

那次,喬丹被學校籃球隊退訓,他回家哭了一個下午。在這樣重大打擊下,他沒有退縮,而是為自己製定一個更高的追求目標,他要成為世界第一籃球高手,就是這樣的目標改變了他的命運,也讓籃球比賽的發展為之改觀。他決定重新成為球隊的一員,並且為自己設下的目標而拚搏。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他循著成功人士的軌跡去做:設定目標,並且付諸行動。在升高二之前的暑假,他找到校隊教練,每天清晨6點便在教練的指導下進行訓練。在此期間,這位嶄露頭角的偉大球員身高長到1.9米,這也是因為他迫切實現目標,因而每天在學校的攀爬架上勤練,使自己身高更快地增長,以求在球場上占優勢。

機會終於來了,邁克爾·喬丹終於被選為校隊隊員參加比賽。從此他一步一步向自己的目標邁進,成為全州、全美國大學,乃至全美籃球協會職業籃球史上最偉大的球員之一。他一次又一次突破籃球比賽的紀錄。

當今社會的競爭是非常激烈的。如果不努力就會被踢出局,隻有努力上進才有發展的空間。更何況你製定了目標,就應該付諸行動,為實現你的目標而努力。

悟之道:

眼睛向著理想,腳步踏著現實,努力朝著目標前進。當遇到困難時,你應該暗暗對自己說:“這正是考驗我的時候,正是體現我生命本色的時候”。對於那些無法實現的目標,可以用新的目標來代替。隻要你不服輸,失敗就不是定局。

(三)在進步中追求成功

成功不是將來才有的,而是從決定去做的那一刻起,持續累積而成。你可彆指望一步登天,因為那是不可能的。萬事皆有它發展的規律,曆史是一點一點進步的,人也一樣,不可能跳躍著前進,需要一點一點地進步。你也需要一點一點地塑造,一點一點地改善,一點一點地提高,在一點一點地進步中走向成功。

1.“一步”創造奇跡

1983年,伯森·漢克徒手攀上紐約的帝國大廈,不僅創造了新的世界紀錄,也贏得了“蜘蛛人”的封號。

美國懼高症康複協會得知這項消息,立即致電“蜘蛛人”,表示想要聘請他做康複協會的顧問。

伯森·漢克接到聘書時,立即回電給該協會的主席諾曼斯,請他查一查第一○四二號會員。

這位會員的資料很快地被查了出來,他的名字就叫伯森·漢克,原來他們要聘來擔任顧問的“蜘蛛人”,本身就是一位懼高症患者。

諾曼斯知道這個事實後非常驚訝,因為一般的懼高症者,隻要一站上陽台,即使隻有一樓高,心跳也會加速,然而漢克居然能夠徒手攀上400多米高的大樓,這無疑是件不可思議的事。

諾曼斯決定要親自拜訪這位創造奇跡的蜘蛛人。

諾曼斯來到漢克居住於費城郊外的住所,正巧遇上一個慶祝會,現場有十幾位記者正圍著一位老太太拍照。

這位老太太是伯森·漢克的曾祖母,她為了慶祝漢克的紀錄,特彆從100千米外的慕拉斯堡,徒步走到這裡。

沒想到,老奶奶這個舉動,無意間也創造了另一項“老人徒步百裡”的世界紀錄。《紐約時報》記者問她:“當你開始徒步走來的時候,有沒有任何放棄的念頭?”

高齡94歲的老奶奶精神抖擻地說:“小夥子,雖然以我這把年紀,要一口氣跑完100千米需要很大的勇氣與耐力,但是‘走一步’路就不需要太多勇氣與耐力了,隻要我走一步,停一步,再走一步,一步步地接上,那麼這100千米不就完成了嗎?”

懼高症康複協會的主席諾曼斯,這時才明白了伯森·漢克登上帝國大廈的秘訣,正是那“一步”登天的勇氣。

因為害怕,讓我們失去多少奇跡的發生?

我們要像漢克的曾祖母一樣,隨時都要有挑戰的勇氣,隻要自己有克服的意願,沒有什麼事是不能成功的。

隻要像老奶奶一樣,不放棄,一步一步地累積起來,即使要付出比彆人多的時間和精力到達終點,我們一樣都是“成功之士”,更不會錯過任何贏得掌聲的機會。

2.每天進步一點點

《禮記·大學》中有段話:“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老子在《道德經》中說:“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裡之行,始於足下。”這些都說明了質變是在量變積累到一定程度時發生的。所以說,你不要幻想自己能突然脫胎換骨、一夜成名。要知道,從平凡到優秀再到卓越並不是一件神奇的事,隻要你每天進步一點點,完全可以達到。

華盛頓一家公司被法國一家公司兼並了,在兼並合同簽訂當天,公司新總裁就宣布:“公司不會隨意裁減人員,但如果你的法語水平太低,無法和其他員工交流,那麼,公司不得不請你離開。這個周末公司將進行一次法語考試,考試及格的人留在公司繼續工作,不及格的人則要離開了”。

聽到這個鄭重的宣布,人們心裡都沒底,幾乎所有人都擁向了圖書館,他們這時才想補習法語。隻有一位員工例外,他沒有去圖書館,直接回家了,彆人還以為他要放棄這裡的工作呢。

周末如期進行了法語考試,2天後宣布考試結果。令所有人吃驚的是,這個在大家眼中肯定是沒希望的人卻考了最高分。

人們感覺很奇怪,就問這位員工。這個人告訴他們,他在大學剛畢業來到這家公司之後,就已經認識到自己身上有很多不足了,從那時起,他就有意識地學習提高自己。他看到公司的法國客戶很多,但自己不會法語,每次與客戶的往來郵件與合同文本都要公司的翻譯幫忙。但翻譯並不是就對他負責的,公司的很多事情都要由翻譯來做,所以難免有顧不上的時候,這樣他自己的工作就沒有辦法進行。因此,他慢慢意識到法語對他的重要,就開始自學法語。

而學習一門語言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在於堅持和積累,他一邊工作,一邊學習,難度就更大了,那麼他是如何解決工作與學習之間的矛盾的呢?他說:“隻要每天記住10個法語單詞,1年下來我就會3600多個單詞了。”

就是靠一天記住一點點,他學會了法語。

這就是成功法則。隻要你每天也遵循這個法則,讓自己每天進步1%,就不用擔心自己不成功了。隻要今天比昨天進步了1%,並且無止境地進步,就是你人生不斷走向卓越的基礎。

人生有時候就差那麼一點點,如果你每天與彆人差一點點,幾年下來,幾十年下來,差距就會很大。

你製訂一個計劃,要求自己每天進步一點點,包括在重新塑造自己方麵,永不停止向前邁進你的腳步,過不了多長時間,你就會發現,自己已經進步了許多,你的生活和工作也都大變樣了。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