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三章 “經神”鄭玄(上)

2018-04-30 作者: 幾回春秋
第二百九十三章 “經神”鄭玄(上)

“此戰雖勝,吾也曾辜負了你。”

劉凡望著虞謐姽嫿的體態,引咎自責的說道。

經曆了愛與被愛,劉凡的心境也發生了一些變化。

人在麵對選擇的時候,有些事情真不好說。

你覺得你是對的,然而世人卻認為你是錯的。

但心中的信念,必須去堅持。

“不,是我拖累了大將軍。”

虞謐輕聲說道。

她不是那種深閨怨婦,她知書達理,更識大體。

能說出“愛他之所愛,想他之至之所想”。

試問古往今來,有幾個女子有這種心胸?

“待雁門安定之後,吾便娶你為妻。”劉凡堅定的向虞謐承諾道。

劉凡心中感動,這等蕙質蘭心,善解人意。才是自己的賢內助。

虞謐展顏一笑,她很開心。

隨後,虞謐帶著劉凡來到他所住的房間休息。

屋內一塵不染,擺放整齊。顯然房間經常被虞謐打掃。

劉凡啞然失笑,來到自己床邊,身不由己的躺了下去。

虞謐就在屋中忙碌,劉凡有種不曾有過的溫馨。

閒散逍遙,無憂無慮的心情出現在他的身上,劉凡不貪婪,隻想偷半天的懶。

看著屋頂的橫梁,劉凡忽然間眼皮子犯困,卸去一切重擔,劉凡和衣睡去。

明天之後,他還是戎馬倥傯,政務繁忙的驃騎大將軍。

偷得浮生半日閒,家國天下事,劉凡一直在為此不停奔波,今天是他短暫的停頓。

有情人終成眷屬。劉凡今日徹底的得到了。

相愛的人彼此心靈的相互契合,是為了讓對方生活得更好而默默奉獻。

這份愛不僅溫潤著他們自己,也同樣溫潤著那些世俗的心。

虞謐以為劉凡回房間,要像平常一樣閱覽經書。

劉凡處理政務的地方在正堂,偶爾也會在書房處理政務。

但劉凡回到房間之後,不再處理政事,而是閱覽各家書籍,豐富自己的閱曆知識。

虞謐知道劉凡在離開之前,一直在翻閱從蔡邕那裡借來的儒家經典,甚至劉凡在讀哪本書,虞謐都清楚。

虞謐將書櫃中的儒家書籍拿出之後,卻發現劉凡已經睡著了。

怔怔的看了劉凡一會後,虞謐幫劉凡蓋好被子,輕步退出房屋。

翌日。

閒來無事不從容,睡覺東窗日已紅。

劉凡再次醒來時,已經是第二天的清晨。

這一覺,好似卸去了劉凡這一年來的疲憊,整個人變得神采奕奕。

同時,劉凡將心思拉會雁門的民生政治上。

雁門郡,已經徹底的成為他的根基之地。

它沒有河套之地肥沃,也沒有中原之地繁華。

但劉凡看中這個地方的鐵礦、煤礦。

在後世,提到山西,就會順帶提到山西的煤礦,鐵礦。

煤在西漢時期便為采用為冶鐵的材料。

在這個時代,煤礦,鐵礦不需要刻意去挖掘,懂行的人,很容易在露天出找到煤礦、鐵礦。

有燃煤,就能煉更好的鐵。

以鐵鍛鋼。出最堅固的盔甲,最鋒利的武器。

以強大的武力,征服天下。

……

雁門郡外,一行人踏過古雁門關,來到陰館境內。

為首一人是一名老者,身邊圍攏者許多年輕人。

在過這陡峭的山路時,老者身旁的眾人擔心想要攙扶,但被老者嚴厲拒絕。可見他倔強的性格。

老者穿著普通的儒者便服,年過花甲,飽經滄桑。

他就是這個時代赫赫有名的“經神”鄭玄。

“經神”的稱號,非後人追封。而是天下之人對他的尊稱。

這個時代被稱為“學海”,同樣聞名天下的經學大師何休,曾對鄭玄歎服的說過一句話:“康成入吾室,操吾矛,以伐我乎?”

何休用十七年時間寫成了一書。他認為三傳中隻有義理深遠,像墨子的城防一樣無懈可擊。而與二傳則存在嚴重的缺點,根本不值得研究。

鄭玄針對何休的觀點,、、三篇文章以駁斥之。

鄭玄認為春秋三轉,各有其優秀缺點。

何休讀了鄭玄的文章之後,非常佩服鄭玄。

汝南袁氏“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布天下。這是好幾代才積出來的,並非一人之功。

而鄭玄一人的徒黨通於天下。

鄭玄出身於青州高密縣,家境貧寒,生活艱苦。

十二歲時,他便聞名鄉裡。他不尚虛榮,天性務實。麵對貴族的闊綽與神氣。他言道:“非吾所誌,不在吾所願。”

十六歲時,他不但精通儒家經典,詳熟古代典製,而且通曉讖緯方術之學。被稱為“神童”。

十七歲時,他用方術推算出某日、某時、某地要發生大火,通告官府,及時預防。到了某日、某時、某地果然發生了火災,但由於早有準備,並沒釀成大害。這件事不脛而走,鄭玄又被當地視為“異人”。

十八歲時,鄭玄的家境已經沒有能力供他讀書了,他不得不出仕,充任鄉嗇夫之職,鄭玄在任上勤勤懇懇,十分認真,撫恤孤苦,甚得鄉裡的好評,不久便晉級而成為鄉佐。

二十一歲時,鄭玄在擔任鄉佐的同時仍然孜孜求學,那是的已經博覽群書,具有了深厚的經學功底,並精於曆數圖緯之學,兼精算術。

當時北海相杜密遊經高密縣見到鄭玄,認為他的不可多得的人才,將他調到郡裡為錄吏。

不久,他辭去錄吏,追求更高的學術。入洛陽太學授業,先拜著名學者第五元先為師。再向東郡張恭祖學習經學。又向廉吏陳球學習律令。

此後十年,皆為鄭玄折節求學階段。

三十歲時,鄭玄已經成了一名有著較深造詣的經學家。他的學問在崤山以東已經可以說首屈一指、無出其右者。

鄭玄認為學海無涯,學無止境,他感覺越是學習,學問越是不夠。

然後離開中原,東出函穀關,拜扶風大儒馬融為師,以求進一步深造。與盧植同堂。

馬融是外戚貴族,為人比較驕貴和講究,雖然門徒上千,但他隻親自麵授少數優秀的學生。其餘學生則由這些優異學生轉相授業。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