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破觀念(下)

2018-04-15 作者: 魏鳳蓮;餘春榮
第十二章破觀念(下)

3.有錢不一定快樂

如果讓金錢支配了自己的生活,財富讓自身的心理壓力上升,失去心理平衡,那麼輕鬆愉快的心情自然也就一去不複返了。Www.Pinwenba.Com 吧

從前有位富翁,稱得上富甲一方。但他仍然整天忙忙碌碌,不停地賺錢,好像賺錢是他唯一的嗜好,而輕鬆快樂的生活則與他無緣。他有位窮鄰居,整日都很悠閒自在,不時從他那陋室裡傳出歡樂的琴聲。

富翁感到很奇怪:自己這麼有錢,居然沒有那個窮小子活得快樂。他問仆人這是什麼原因。

這位仆人很聰明,說道:“你的鄰居之所以快樂,是因為他安於清貧。你若想要他變得不快樂,也是能辦到的。”

“怎麼做?”富翁問。

仆人說:“隻要你拿10萬元錢給他,他從此就拉不出這麼快樂的琴聲了。”

富翁根本不信,說:“世上的人都離不開錢,哪有人有了錢反而會不高興的?”

仆人接著說:“如果你不信,我跟你打賭好了:要是我輸了,就一輩子給你白乾活,不要一分錢。”

富翁樂壞了,他認為仆人輸定了,仆人將一輩子免費為自己工作。退一步說,即使仆人贏了,自己不過損失10萬元錢,也僅隻算是九牛一毛。這太合算了!於是,富翁懷著必勝的把握滿口應允了:“好吧!今天我跟你賭定了,咱們立字為據!”

當天晚上,富翁和仆人一起把10萬元錢送給了他的窮鄰居,還特彆強調說,這錢隨他怎麼花都行。為讓窮鄰居放寬心,還給他留了一張字據。

這位窮人意外地得到一大筆錢,不禁欣喜若狂,他簡直不敢相信這是真的。富翁與他非親非故,平時幾乎沒有任何往來,怎麼會送這麼多錢給自己呢?

他首先想到的是,那個富翁是否有什麼陰謀詭計?但從富翁的態度和仆人的表情來看,根本不像是在算計他。更何況,他們還給自己留了字據呢!隨後,他又想,莫非這些錢是假的,富翁想拿來愚弄自己嗎?他仔細查驗了一遍,發現鈔票全是真的。

這位窮鄰居左思右想,百思不得其解。弄得一夜沒睡著覺。這些錢應該放在什麼地方?存銀行吧,現在利息太低,不劃算;拿去投資呢,自己又沒經驗,虧了豈不可惜!要不就去買房子、買家具?但想了想又不太夠,全花了,手上又沒錢了,況且還需要自己添錢,這也不太好。

那該怎麼辦呢?他整個晚上想來想去,還是想不出來一個穩妥的好辦法。

第二天,他哪兒也沒去,怕錢被人偷了。

第三天,他想應該去買些好酒、好肉來享受一番。於是,他去了一家大商場,挑選了一大堆東西。看著他猶豫不定的樣子,一個店員始終密切注視著他,像防賊似的。平時他去這家商場隻是閒逛,或隻買點非常便宜的東西,這一次一反常態,更讓那位勢利的店員對他“另眼相看”了。

當他發覺店員用懷疑的目光盯著自己時,原本愉快的購物變得讓讓他很不舒服。他匆匆付完款就走了。回到家裡,心中還有餘氣,而且又為如何保存或花費錢開始犯愁了。

從那以後,他再也沒有心思拉琴了,更彆說拉出原來那種快樂的琴聲。

悟之道:

有錢不一定快樂,沒錢不一定不快樂。如果把工作當做你一生所熱愛的事業,也許,你就會快樂許多。當金錢的奴隸其實並不好受。

(二)做窮人,做富人

不管富貴與貧窮,在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中,隻要開開心心,生活的趣味就會更濃厚,恐懼和壓抑感就會自然從內心深處消失。坦坦蕩蕩地做人,平平淡淡地生活,美好的日子就會處處飄滿幸福的花香。

1.金錢買不到的東西

在富蘭克林報社前麵的書店裡,一位男士在猶豫了將近1個小時後,終於開口問店員:“這本書多少錢?”

“1美元。”店員回答。

“1美元?”這人又問,“能不能便宜點?我很需要這本書。”

“它的價格就是1美元,先生”,店員答道。

這位顧客又看了一會兒,然後問道:“富蘭克林先生在嗎?”

“在,他在印刷室忙著呢。”

“那好,我要見見他。”這個人堅持一定要見富蘭克林。

於是,富蘭克林就被找了出來。

這個人問:“富蘭克林先生,這本書你能出的最低價是多少?”

“1美元25美分。”富蘭克林不假思索地回答。

“1美元25美分?你的店員剛才還說1美元一本呢!”

“這沒錯”,富蘭克林說,“但是,我情願倒給你1美元也不願意離開我的工作。”這位顧客驚異了,他心想,算了,結束這場自己引起的談判吧,他說:“好,這樣吧,你說這本書最少要多少錢吧?”

“1美元50美分。”

“啊,怎麼又變成1美元50美分?你剛才不還說1美元25美分嗎?”

“對。”富蘭克林冷冷地說,“我現在能出的最低價格就是1美元50美分。”

那人沒有再說什麼把錢輕輕放在櫃台上,拿起書走了出去。這位著名的物理學家、政治家給他上了終生難忘的一課:對於有誌者,時間就是金錢。

許多人日複一日花費大量的時間去做一些與他們夢想不相乾的事情。不要成為他們其中的一分子,讓我們生命中的每個日子都值得“計算”,而不要隻是“計算”著過日子。

“你熱愛生命嗎?那麼,彆浪費時間,因為時間是組成生命的材料。”富蘭克林如是說。時間是生命,時間是金錢,而隻有那些能充分利用時間的人,才會衡量時間的價值。

像愛惜自己的生命那樣去珍惜時間,學一點學問,在有生之年做一點事,充實自己,幫助彆人,使生命活得有意義。

2.達亦不足貴,窮亦不足悲

我國春秋時期,魯國有個宰相,叫季文子。

季文子身居高位,卻以儉為榮,從不鋪張浪費。他家的住房非常簡陋,也不多用仆人。

他叮囑家人說:“不要搞浮華、講排場。飲食粗茶淡飯就可以了,衣服不臟、不破就很好。”

有一天,他有公務出門,讓他的侄兒備車。等了一會兒不見動靜,就徑直向馬廄走去。

剛到馬廄門口,他就看到侄兒慌慌張張地將青草蓋在馬槽上,顯出不安的樣子。

季文子納悶,問道:“你在乾什麼?”

侄兒支支吾吾說不出話來。季文子上前一看,原來馬槽裡有糧食。

季文子十分生氣,說:“我已經說過,不許用糧食喂馬,有充足的草就可以了。許多窮人衣食都成問題,你竟還如此浪費!”

侄兒點點頭,說:“你說的道理我懂,我隻是怕彆人嘲笑我們。”

季文子回答道:“被嘲笑又如何,簡樸生活才是美德。”

慕僚仲孫站在一旁,不以為然地說:“大人做宰相這麼多年了,出入連一件像樣的綢緞衣服都沒有。喂的馬,不給糧食,隻給草吃。你每天乘坐瘦馬破車,難道不怕彆人笑話,說你太小氣了嗎?”

季文子聽了仲孫的話後,嚴肅地說:“你之所以這麼認為,是因為你沒有懂得節儉的意義。一個有修養的人,他可以克製貪念,因為他知道節儉可以使人向上。相反,一個人鋪張浪費,必然貪得無厭。一個國家的大臣如能厲行節儉,艱苦奮鬥,上行下效,百姓齊心,這個國家必然會越來越強大。”

季文子句句在理的一番話,說得仲孫啞口無言。他紅著臉不好意思地低下頭去。

後來,季文子聽說,仲孫真的想通了,一改過去鋪張浮華的缺點,重新做人了。

季文子作為宰相,自然當屬富人之列,難能可貴的是他能以一顆平常心來看待自己的財富,依舊保持著勤儉的美德,並能夠以德服人,使他身邊的人最終都像他一樣節儉。如果我們是富人,就應該做像季文子一樣的富人。

我們無法改變自己的境況,但卻可以改變自己的心態。無論遇到什麼樣的狀況都要坦然麵對,並保持快樂的心情。

不管富貴與貧窮,在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中,隻要開開心心,生活的趣味就會更濃厚,恐懼和壓抑感就會自然從內心深處消失。坦坦蕩蕩地做人,平平淡淡地生活,美好的日子就會處處飄滿幸福的花香。

悟之道:

知足者常樂。在困境中知道尋求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平衡,從而滿足自己的現狀;珍惜自己的擁有,遠離**的煩惱;品味人生的快樂,保持精神愉快,情緒安定,樂而忘憂。做到這些,你就是一個幸福的人。

(三)貪婪使人生轉彎

貪婪的人,被**牽引,貪婪無邊。貪婪得來的東西,永遠是人生的累贅。貪婪輕則讓人喪失生活的樂趣,重則誤了身家性命。生活的壓力越來越大,臉上的笑容越來越少,這或許便是貪婪的代價。

1.利令智昏

這是一個發生在美國俄亥俄州的真實故事。

1856年,亞曆山大商場發生了一起盜竊案,共失竊8塊金表,損失16萬美元,在當時,這是相當龐大的數目。

就在案子尚未偵破前,有個紐約商人到此地批貨,隨身攜帶了4萬美元現金。當他到達下榻的酒店後,先辦理了貴重物品的保存手續,接著將錢存進了酒店的保險櫃中,隨即出門去吃早餐。

在咖啡廳裡,他聽見鄰桌的人在談論前陣子的金表竊案,因為是一般社會新聞,這個商人並不當一回事。

中午吃飯時,他又聽見鄰桌的人談及此事,他們還說有人用1萬美元買了兩塊金表,轉手後即淨賺3萬美元,其他人紛紛投以羨慕的眼光說:“如果讓我遇上,不知道該有多好!”

然而,商人聽到後,卻懷疑地想:“哪有這麼好的事?”

到了晚餐時間,金表的話題居然再次在他耳邊響起,等到他吃完飯,回到房間後,忽然接到一個神秘的電話:“你對金表有興趣嗎?老實跟你說,我知道你是做大買賣的商人,這些金表在本地並不好脫手,如果你有興趣,我們可以商量看看,品質方麵,你可以到附近的珠寶店鑒定,如何?”

商人聽到後,不禁怦然心動,他想這筆生意可獲取的利潤比一般生意優厚許多,所以他便答應與對方會麵詳談,結果以4萬美元買下了傳說中被盜的8塊金表中的3塊。

但是第二天,他拿起金表仔細觀看後,卻覺得有些不對勁,於是他將金表帶到熟人那裡鑒定,沒想到鑒定的結果是,這些金表居然都是假貨,全部隻值2000美元而已。直到這幫騙子落網後,商人才明白,打從他一進酒店存錢,這幫騙子就盯上了他,而他一整天聽到的金表話題,也是他們故意安排設計的。

歹徒的計劃是,如果第一天商人沒有上當,接下來,他們還會有許多花招準備誘騙他,直到他掏出錢為止。

因為貪私而迷失方向的人比比皆是;因為貪圖而喪失天良的人也隨處可見。貪欲不僅可怕,也是導致許多人失敗的原因。

貪婪自私的人往往目光如豆,所以他們隻瞧見眼前的利益,看不見身邊隱藏的危機,也看不見自己生活的方向。

不去貪圖“身外之物”,不但是超越世俗的大智大勇,也是放眼未來的豁達襟懷。誰能做到這一點,誰就會活得輕鬆、過得自在,遇事想得開、放得下。身上修築的這個無形的“桃花源”,才會花香四溢,心情才會舒暢,生活才會既多姿多彩又清馨安逸。

2.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人在創造財富,取財的時候一定要記住一個基本命題:做金錢的主人,不要做金錢的奴仆!

換句話說,不要被金錢束縛,單是這個基本想法,就值得跨越任何時代而銘記在心。我們應該在金錢的植培裡活出自己的樣子!要學會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為有益的事業捐款,你永遠不會為此懊悔。給予可以彌補你內心對某些事的負罪感。有人或許會批評這種用金錢換取人生平和的做法,但這種慷慨給予行為的實際結果是有益於社會的。

那些為自己創造財富的人,隻要手段是正當的,無論其財富多少,都是無可指責的。所以,不要去理會那些批評者,去追求財富吧!去創造財富吧!隻要記住:在你創造財富的同時,你也幫助了周圍的人,在你賺錢的過程中,你也為彆人提供了有價值的服務,在花錢時,你也給彆人提供了工作機會。

悟之道:

**越大,人越貪婪,人生越易致禍。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是永遠充滿生命力的真理。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的口袋。這個口袋是用來恰到好處,懷著感激的心,撿拾生活中的美好呢,還是無休止地貪婪地往裡麵裝滿種種想要的東西呢?現實生活告訴我們,“適可而止”這四個字十分關鍵。膨脹過度就會撐破口袋,也會壓垮身體,而裝不滿又會心不甘。隻有裝到正好,不輕不重,不貪心,也不遺憾,才是最美好的。

五、善惡觀念

善念在心,幸福在手。快樂和幸福不能靠外來的物質和虛榮,而要靠自己內心的高貴和善良。善良是生命中稀有的珍珠,善良的人才能偉大。一句善言,萬兩黃金難求。心存善念,學會給予和付出,快樂、幸福會時時與我們相伴。

(一)善有善報

“善有善報”是中國古代的一句名言,說的是做好事一定會得到好的回報。因果報應之說我們是不應該相信的,但是做好事、行善舉,確實是值得讚揚的一種美德。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我們播種善良,就是播種一種美好。善良永遠都不會過時的。

1.用善良做底色

天氣冷得出奇,寒風咆哮著卷起雪花,升騰起嗆人的白煙。

在溫暖的紅磚房裡,母親在廚房裡忙碌著,柴火在灶坑裡劈啪作響,鍋上冒著潤白的蒸汽。我和弟弟早就餓了,正眼巴巴地等待著第一鍋酸菜肉蒸餃出籠。

這時,有人叫門。父親出去片刻,帶回一個衣著單薄的外鄉人來。看上去是個20多歲的農民,但是很年輕,嘴唇都發青了,顯然在風雪中凍了很久。

“這絲綿很好的,你看看。”他說著,卸下肩上的舊麻袋,就要往外掏絲綿。

“彆拿了,我不買絲綿。”父親止住了他,“外麵太冷,請你進屋暖和暖和!”

“哦,不買?不買啊?這絲綿好,真的很好。”他有些失望,坐在暖和的火牆旁,一時卻也並不想挪動。

這時,母親端上了兩大盤熱騰騰的酸菜肉蒸餃。“你一定餓了,吃幾個餃子擋擋寒吧!”母親看著仍在些哆嗦的他,把筷子遞過去。

那人的確是餓了,推辭了一下,便接過筷子狼吞虎咽起來。當他意識到我們一家人還沒吃飯時,兩盤蒸餃隻剩下了小半盤。他尷尬地抬起來,窘迫不安地囁嚅道:“這……我……我……你們,你們還沒吃吧?”

母親笑道:“還有呢,你要吃飽了啊!”

蒸餃的確還有,可那一籠是純素餡兒的,一丁點兒肉都沒放。

弟弟捏了捏我的衣角,嘟起嘴來。

一盤半的蒸餃,對他來說可能也就六分飽,但無論如何他也不肯再吃了。

接下來的聊天中,我們知道他是安徽的農民,跟父親、弟弟一起到北方販絲綿,沒想到折了本,近年關了,打算把剩下的絲綿低價處理了,好歹掙回返鄉的路費。

“我兄弟的腳凍壞了,他跟我父親在車站蹲著呢。今兒天太冷,沒讓他們出來,我尋思把最後一包絲綿賣了,今晚就跟他們坐火車回去。”他說。

母親聽了,感歎道:“唉,你們做點小生意,也挺不容易啊!”

父親跟母親輕聲說了點什麼,母親便去倉房找了三雙半新的棉鞋,還有半麵袋的凍豆包回來,遞給這個年輕人說:“我們也不是有錢人家,要不然,就把你這絲綿買下了。這雙棉鞋你換上,另兩雙拿去給你父親和弟弟穿,北方不比南方,腳凍傷了可了不得!凍豆包我們今年蒸得多,你帶幾個讓你的父親和弟弟嘗嘗吧!”

年輕人站了起來,拘謹地搓著手,一遍遍地說:“這可咋好呢?這可咋好呢?我這是遇上好人家了!”

我們把他送出門時,年輕人一眼瞥見院子裡一堆鋸好的圓木。他突然放下肩上的包,三步兩步搶過去,“我乾點兒活再走!”說著便掄起大斧,劈起柴來。母親正要勸阻,父親說:“讓他乾吧!”

在寒風中,雪花飄飛,年輕人已經走了,我家院子裡,整整齊齊地碼著一垛劈得粗細均勻的柴火。

弟弟吃了剩下的半盤有肉的蒸餃,玩去了。我跟父母吃著第二籠純素餡兒的蒸餃,覺得溫暖而香甜。

在我成長的曆程中,父母言傳身教的都是些樸素的做人道理。我雖天生淘氣好動,有時還喜歡捉弄人,偶爾搞點兒不傷大雅的惡作劇,但秉性卻始終是善良的。

其實,在這個世界上,最賞心悅目的,是纖塵未染的青山綠水;最溫暖人心的,是人與人之間純潔真摯的感情。當暮年回首時,最有價值的財富,應是一顆恬淡寧靜的心,和一份豐富無悔的回憶。而所有這一切幸福感覺的擁有,都需要用一顆善良單純的心做底色。

2.學會給予

有的人信奉能得到多少,就付出多少,不吃虧也不占便宜的理念;有的人想著“人人為我”,卻不承諾“我為人人”;而有人卻真實地感受到了真誠的給予所帶來的快樂。海倫·凱勒曾說:“任何人出於他的善良的心,說一句有益的話,發出一次愉快的笑或者為彆人鏟平粗糙不平的路,這樣的人就會感到歡欣是他自身極其親密的一部分,以至使他終身去追求這種歡欣。”

一個男子坐在一堆金子上,伸出雙手,向每一個過路人乞討著什麼。

呂洞賓走了過來,男子向他伸出雙手。

“孩子,你已經擁有了這麼多的金子,難道你還要乞求什麼嗎?”呂洞賓問。

“唉!雖然我擁有如此多的金子,但是我仍然不滿足,我要乞求更多的金子,我還要乞求愛情、榮譽、成功。”男子說。

呂洞賓從口袋裡掏出他需要的愛情、榮譽和成功,送給了他。

1個月之後,呂洞賓又從這裡經過,那男子仍然坐在一堆黃金上,向路人伸著雙手。

“孩子,你所求的都已經有了,難道你還不滿足麼?”

“唉!雖然我得到了那麼多東西,但是我還是不滿足,我還需要更多的刺激。”男子說。呂洞賓把他想要的刺激也給了他。

1個月後,呂洞賓又見那男子坐在那堆金子上,向路人伸著雙手——儘管有愛情、榮譽、成功、快樂和刺激陪伴著他。

“孩子,你已經擁有了你想要的,難道你還乞求什麼嗎?”

“唉!儘管我已擁有了比彆人多得多的東西,但是我仍然不能感到滿足,老人家,請你把‘滿足’賜給我吧!”男子說。

呂洞賓笑道:“你需要滿足麼?那麼,請你從現在開始學著付出吧。”

1個月後,呂洞賓又從此地經過,隻見這男子站在路邊,他身邊的金子已經所剩不多了,他正把它們施舍給路人。他把金子給了衣食無著的窮人,把“愛情”給了真正需要愛的人,把榮譽和成功給了失敗者,把快樂給了憂愁的人,把刺激送給了麻木冷漠的人。現在,他一無所有了。

看著人們接過他施舍的東西,滿含感激而去,男子笑了。

“孩子,現在,你擁有滿足了麼?”呂洞賓問。

“擁有了!擁有了!”男子笑著說,“原來,滿足藏在付出的懷抱裡啊。當我一味乞求時,得到了這個,又想得到那個,永遠不知什麼叫滿足。當我付出時,我為我自己人格的完美而自豪、滿足;為我對彆人有所幫助而感到由衷的高興;為人們向我投來的感激的目光而快樂。”

的確,在生活中,從一個表情、一句問候、一個眼神、一件小事開始,學會付出,善意地看待這個世界,快樂就會時時與我們相伴。

學會付出是光輝燦爛人性的體現,同時也是一種處世智慧和快樂之道。說到底,擁有快樂其實很簡單。對此,還是羅曼·羅蘭說得精彩:快樂不能靠外來的物質和虛榮,而要靠自己內心的高貴和正直。

3.緊緊擁抱住善良

擁抱著善良,我們就會擁有一種美好的感覺,就會擁有一種亮麗的情懷;平凡的生命便會顯得生動起來,普通的世界便會渲染出迷人的色彩。

相反,如果你胸中沒有善良的情愫,你也就失去了一顆平和的心,你便不會用一種平和的心態對待你所際遇的人和事。之所以有那麼一種拔一毛利天下而不為的人,關鍵的問題並不是這種作為本身給他帶來多少損失或利益,而是這種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使他根本不能容忍或接受這種行為。

這種人的胸中除了自私、狹隘,已經容不下與他自身利益並無大礙或者並無根本利害衝突的善良,除了幸災樂禍或“我不幸天下人皆應不幸”的這種陰暗心理之外,我們很難在這種人身上找到其他更多的情懷。因為這種人遠離了善良,隨之而來的嫉妒、仇恨、不平便會把他燃燒得焦躁不安。

所以,這種人不但容不得他人發財、升遷,甚至看不慣他人擁有良好的心情和燦爛的笑容。所以,凡是與他不能利益與共的人便都成了他臆想的對手,於是也就成了他防範或攻擊的對象。

其實這種人真的活得很苦、很累,很令人為他悲哀。

擁抱著善良,我們便有了海的浩瀚和大地的寬廣,擁有了鮮活的人生和無限的時空;生命萬物便會因為善良的滋潤而顯得生動明麗,多彩的人生便會因為擁抱善良而更加豐盈。

悟之道:

善意的力量是無窮的,它帶人進入崇高的境界,所以,不如“秀”出你的善良來。善良是一劑良藥。從善意出發,你的表現將會更加精彩,生命將會更加有意義。

(二)惡有惡報

多行不義必自斃,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社會自有公理,公理自在人心。所以,我們要存善心,除惡念。但是社會又是紛繁複雜的,我們在做善事的時候,也要講究方法,講究原則;否則,會好心辦了壞事。

1.存善心除惡念

從小父母老師就教育我們要做一個正直誠信之人,要有善心、孝心、良心。不要有害人之心、小人之心。但是,世界上總有那麼一些人,懷著一顆惡心,用一雙布滿血絲的眼睛看著周圍。

有兩個重病人,同住在一家大醫院的一間病房裡。房間很小,隻有一扇窗子可以看見外麵的世界。其中一個人被允許每天下午坐在床上1個小時(有儀器從他的肺中抽取液體),他的床靠著窗;但另一個人終日都得平躺在床上。

每到下午,那個人在特定時段內坐起的時候,他都會描繪窗外的景致給另一個人聽。從窗口可以看到公園裡的風景:那裡有一個湖,湖內有鴨子和天鵝,孩子們在那兒撒麵包片,放模型船,年輕的戀人在樹下攜手散步,人們在鮮花盛開、綠草如茵的地方玩樂嬉戲,後麵一排樹頂上則是美麗的天空。

另一個人傾聽著,享受著每一分鐘。“一個孩子差點跌到湖裡,一個美麗的女孩穿著漂亮的夏裝……”睡在窗邊的那個人的述說幾乎使他感覺自己正在親眼目睹外麵發生的一切。

然而,在一個天氣晴朗的午後,他心想:“為什麼睡在窗邊的人可以獨享美麗的景致呢?為什麼我沒有這樣的機會?”他覺得不是滋味,他越這麼想,就越想換位子,他感覺一定得換!有一天夜裡他盯著天花板瞧,睡在窗邊的那個人忽然驚醒了,拚命地咳嗽,一直想用手按鈴叫護士來。但他隻是旁觀而沒有幫忙——儘管他感覺同伴的呼吸已經很困難了。第二天早上,護士來的時候,睡在窗邊的那個人已經死了,隻能靜靜地抬走他的屍體。

過了一段時間後,剩下的這個人問護士他是否能換到靠窗戶的那張床上。護士答應了他,幫他換了位子,他覺得很舒服。護士走了以後,他用手肘撐起自己,吃力地向窗外望去,窗外隻有一堵空白的牆。

的確,當惡念占領了我們的心頭時,我們隻會步入生命的死胡同,永遠得不到陽光與雨露的滋潤。

2.邪惡害人害己

從前,有兩位很虔誠、很要好的教徒,他們決定一起到遙遠的聖山朝聖。兩個人背上行囊,風塵仆仆地上路,發誓不到聖山絕不返家。

兩位教徒走了2個多星期之後,遇見一位白發年長的聖者,聖者看到這兩位教徒如此虔誠地千裡迢迢要前往聖山朝聖十分感動,他告訴他們:“這裡距離聖山還有10天的路程,但是很遺憾,我在這十字路口就要和你們分手了,在分手前,我要送給你們一個禮物。這個禮物就是你們當中一個人先許願,他的願望一定會馬上實現,而第二個人,就可以得到那願望的兩倍!”

此時,其中一教徒心裡一想:“這太棒了,我已經知道我想要許什麼願,但我不要先講,因為如果我先許願,我就吃虧了,他就可以有雙倍的禮物。不行!”而另外一教徒也自忖:“我怎麼可以先講,讓我的朋友獲得加倍的禮物呢?”於是,兩位教徒就開始客氣起來,“你先講嘛!”“你比較年長,你先許願吧!”“不,應該你先許願!”兩位教徒彼此推來推去,“客套”地推辭一番後,兩個人就開始不耐煩了,氣氛也變了,“你乾嗎?你先講啊!”“為什麼我先講?我才不要呢!”

兩個人推到最後,其中一個人生氣了,大聲說道:“喂,你真是個不識相、不知好歹的人,你再不許願的話,我就把你的狗腿打斷、把你掐死!”

另外一個人一聽,沒有想到他的朋友竟然恐嚇自己,於是想:“你這麼無情無義,我也不必對你太有情有義!我沒辦法得到的東西,你也休想得到!”於是,這位教徒乾脆把心一橫,狠心地說道:“好,我先許願!我希望——我的一隻眼睛瞎掉!”

很快地,這位教徒的一隻眼睛馬上瞎掉,而他的好朋友也立刻兩隻眼睛都瞎掉了!

原本,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但是人的狹隘、貪念與嫉妒,左右了自己心中的情緒,所以使得“祝福”變成“詛咒”、“好友”變成“仇敵”,更是讓原來可以“雙贏”的事,變成兩個人瞎眼的“雙輸”的結局!

人生多一點分享的心態,我們就會看到更精彩的風景。許多人的人生之路越走越狹隘,和自己邪惡的心態具有很大的關聯。

悟之道:

從小父母、老師都教育我們要做一個善良的人,做個好人,不要做壞人。因為壞人是不會有什麼好下場的,一個邪惡的人的內心是不會得到平靜的。所以我們要存善心除惡念。

(三)為善不為惡

做善事有利於身心健康,有處於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因為你在做了好事,幫助彆人的同時,自己內心也得到了很大的滿足,哪怕是善意的謊言,雖然是謊言,但也溫暖著人心。將心比心,多做善事,回報他人,回報社會,讓世界充滿真善美。

1.為善不為惡

多做善事有益身心,助人為樂有益健康,這是當今的養生觀念之一。

有一個人從40多歲就開始助人為樂。起初,他幫助人是源於樸素的愛心,並沒想到幫助人之後能獲得什麼,但最後他得到了健康和快樂。這正反映了一句很有哲理的話:人際間的關愛是相互的,你在愛他人、幫助他人的同時,也會被人愛;你給彆人一份幫助,等於送給彆人一份快樂,同時你也收獲一份幫助他人的快樂。

有一篇文章曾經這樣寫道:“關愛他人並樂於助人,可能會使人們精神更健康。”這是美國馬薩諸塞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對2016人的調查進行了分析後得出的結論。他們發現,那些關愛他人的人,事後總會得到彆人的關愛,而且他們的心理和精神很健康。

之所以幫助彆人的人最後得到了心靈上最大的滿足,其原因是樂於助人的人大都較少關注自己內心的焦慮和沮喪,或者他們更善於從符合精神健康的角度來看待自己的煩惱。他們把心思集中在助人、做善事上,而忘卻了自身的不快,精神便處於健康狀態。

同時,我們不可否認,喜歡助人為樂的人,多半是心理狀態良好的人。他們意想不到的是:他們在送溫暖給他人的同時,也被彆人溫暖著。

2.善意的謊言很重要

雖然撒謊並不是一件好事情,但是,在各種各樣的交際場合裡,為了避免讓人難為情,有的時候我們還需要一些善意的謊言,它是人際交往的潤滑劑,更是一種生存的智慧。

美國男子克爾一生耿直,憎惡在人際交往中有任何虛假。為此,他在60年生命旅途中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並終於有所醒悟。他痛苦地發現自己竟找不到一個可以傾心交談的人,連妻子和兒女也已離他遠去。克爾隻能把自己的新想法寫在日記裡,講給自己聽。克爾這樣說:“我到現在才相信,人與人相處是沒有絕對誠實的。有時候,假話和假象更能促進友情和愛情。”

克爾的經曆是人類多少年來困惑的縮影。我們倡導人與人之間應該坦誠相待,結果卻發現坦誠在許多時候會使我們碰得頭破血流。隻是人們為了維護心目中一種虛幻的純潔和躲避政治的禁忌,才無法解釋這種現象。克爾不是政治家,也不再需要虛幻,所以他把人類長期以來羞於啟齒的隱秘說了出來。很多時候,交際並不需要真實。

一位涉世未深的青年曾給一位作家寫信,傾訴和克爾一樣的苦衷。他從小受到誠實的熏陶,可是走上社會不久,卻因為幾句真話屢遭白眼。他希望能找出原因,但是這樣的問題絕不是一封信所能說清楚的。克爾為之付出了幾十年的代價。作家考慮再三,乾脆隻給了這樣兩句話:“當我的父親與我探討家庭大計時,我絕對不會說假話,而當我的母親因病將不久於人世時,我會對她說‘沒關係,醫生說你馬上就會好的。’”這就是說真話和說假話的區彆。

善意的謊言,在人際交往中幾乎不可缺少。當我們得知親戚病重,當我們獲悉朋友遭難,我們就時常會說一些與實際情況完全不符的謊言。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世界上沒有不說謊言的人。許多謊言在形式上與人際間真誠相處不一致,但在本質上卻吻合於人的心理特征。人都不希望被否定,人都希望猜測中的壞消息最終是假的。為了人們許多合理的心願暫時不被毀滅,善意的謊言就開始發揮作用。

3.做君子防小人

餘秋雨先生在一篇散文中曾提到“小人”的問題,他說,英雄們在臨終的時候,覺得最為痛恨的人不是自己的勁敵,他們往往從牙縫裡擠出兩個字:小人。看來,“小人”不小,他們的能量大著呢!他們可以做漢奸、叛徒,他們可能裝出種種可憐的樣子,以博得你的幫助,當你失去利用價值的時候,他們就可能反過來咬你一口。螞蟥的可怕之處是,它以不經意的親熱的方式去吸人血,而小人比螞蟥還可怕。

所謂“明槍易躲,暗箭難防”。在人生的舞台上,時刻都有這種小人存在,他們在各種環境中挖空心思地尋找漏洞,然後見縫下蛆,當蛆長大了,爬上桌麵時,那種滋味是讓人不得不惡心的。但是,他們做得非常巧妙,不到關鍵的時候,他們不可能讓你知道蛆的存在,到了關鍵的時候,你就是知道了,也已經來不及了,這也是他們最高明的地方。

“小人”每個地方都有,這種人常常是引起一個團體紛擾的罪魁禍首,他們的造謠生事、挑撥離間、興風作浪,令人討厭,所以人們對這種人不僅敬而遠之,甚至還抱著仇視的態度。

和小人保持一定距離就可以了,沒有必要疾惡如仇地和他們劃清界限,他們也是需要自尊和麵子的,何況你也不可能完全“消滅”小人。因為“小人”是一種人性現象,而人性是亙古存在的,因此不如和他們保持一種“生態”上的平衡。而且,有他們的存在,才能彰顯你這“正人君子”的價值與可貴。另外有一點也必須了解,“小人”有時也會有一些“正義”,會不留情麵地揭露**與不法,這對遊走於法令邊緣的人,未嘗不是一種威脅,因此“小人”還是有某種存在價值的。

君子與小人,是各色人物中的兩極。清代金蘭生所編《格言聯璧》中講到如何對待君子與小人時說:“小人固宜遠,然斷不可顯為仇敵;君子固當親,亦不可曲為附和。”講的是對小人既不親近,也不公開結為仇敵,對君子可以親近,但不可曲意逢迎。這比較合乎潔身自好的待人之道。

有句話說:“寧可得罪十個君子,也不得罪一個小人。”洪應明在《菜根譚》中也說到這個問題:“休與小人結仇,小人自有對頭;休向君子諂媚,君子原無私惠。”這雖然有“明哲保身”的味道,但區彆待人的思想可供我們參考。勿媚君子的道理是很清楚的,君子有處事的原則,低聲下氣地去討好君子,隻會引起反感,自找沒趣。為什麼不要和小人結仇?這是因為小人胡攪蠻纏,和小人爭論是非,往往是白白浪費精力。

悟之道:

為善與為惡,即造就自我或毀滅自我,即愛護他人或損害他人,即造福社會或貽害社會,即為社會之進步添一助力或設一阻力。為善與為惡的距離,即人與獸的距離,即文明與野蠻的距離,即光明與黑暗的距離,即天堂與地獄的距離。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