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破習慣(上)

2018-04-15 作者: 魏鳳蓮;餘春榮
第十三章破習慣(上)

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Www.Pinwenba.Com 吧

——孔子

一、說話習慣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說話、交談的習慣,包括說話的聲調、口音、語言的格調、語速快慢、說話的內容等。一些不良的說話習慣,不但起不到溝通的效果,有時還會起反作用,所以要改變一些不良的說話習慣,增強溝通能力和技巧。

(一)說話要言之有物

“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都會遇到這樣的情況,不管是聽彆人做講座,領導作報告,還是和周圍的人聊天,都會碰到言之無物、空洞乏味的時候,上麵講得很熱鬨,下麵聽眾卻覺得困頓乏味,嫌內容假大空、虛無縹緲,不知所雲。聽眾最怕聽到的演講就是言之無物,抓不到重點的。

1.說話要找準角度

有些時候,我們很難用簡單的對與錯來衡量某一事情。看問題的角度不一樣,結果也就不一樣。當一個人麵對嚴重的難題時,如果他能夠從彆人的角度來看待事情,原本疑惑不解的問題可能就變得豁然開朗,他的說話方式也會自然地改變。

在生活中,有時會發生這樣的事:某人即使真的錯了,也不一定承認。在這種情況下,責備他是沒有用的,甚至會起相反的作用。你應該了解他,這才是最聰明的做法。

對方為何會這樣,其中一定自有他的道理。探尋出其中隱藏的原因來,你便了解了他。了解了他的個性,這才是解答他的鑰匙。

多年來,羅克常到離家不遠的公園中散步、騎馬,以此作為消遣。羅克非常喜歡橡樹,所以每當看到公園裡一些樹被燒掉時,他就十分痛心。這些火差不多都是由到園中野炊的孩子們造成的。有時火勢很凶,必須叫來消防隊才能撲滅。

公園的角落裡有一塊牌子,警告人們不要在公園玩火,違者罰款。但由於牌子豎在不起眼的角落裡,很少有人看見它。公園裡有警察,負責騎馬巡邏,但他們對自己的工作不太認真,因此火災仍然時常發生。

有一次,羅克又看到公園失火,就急忙跑去告訴警察快叫消防隊,可沒想到警察卻說那不是他的事。羅克非常失望,於是以後羅克再到公園裡散步的時候,就擔負起了保護公園的義務。當羅克看見樹下起火時就非常不快,急忙上前警告那些野炊的孩子們,用威嚴的辭令命令孩子們把火撲滅。如果孩子們不聽,就會恐嚇他們,要把他們交給警察。就這樣,羅克隻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隻是在發泄自己不滿的情感,全然沒有考慮孩子們的感覺。

結果呢,那些孩子們懷著一種反感的情緒暫時遵從了。羅克轉過身去的時候,他們又生起了火堆,而且比上一次更大,並恨不得把整個公園燒儘。

隨著時間的推移,羅克逐漸懂得了與人相處的道理,知道了怎樣使用技巧,更懂得從彆人的角度來看待問題。於是他不再發布命令,甚至恐嚇。而是十分溫和地與孩子進行交談說:“孩子們,玩得高興嗎?你們在做什麼晚餐?我小時候,也很喜歡生火,直到現在我仍然很喜歡。但你們知道在公園裡生火是很危險的嗎?這裡的樹木很多,極容易著火。我知道你們幾個會很小心,但彆的孩子就不一樣了。他們來了也會學著你們生火,回家的時候卻又不把火撲滅,這樣就會燒掉公園裡的所有樹木。如果再不謹慎的話,我們就再也看不到這裡的樹木了。因為在這裡生火,還有可能被警察抓起來。我不乾涉你們的興致,我很願意看到你們開開心心的,但我想請你們在離開時,把火用土埋起來,並把火堆旁邊的乾枯樹葉撥開,好嗎?你們下次來公園玩時,可不可以到山丘的那一邊,就在那沙坑裡取火,那樣就不會有任何危險了。多謝了,孩子們,祝你們玩得快樂。”

這樣的說法,產生的效果可好多了!孩子們聽了之後都非常聽話,而且很願意接受和合作。因為他們感到自己沒有被強製服從命令。羅克為他們保全了麵子,雙方的感覺都很好,因為羅克在處理這件事時,完全是從孩子們的角度出發考慮的。

認識彆人,被彆人認識,認識自己,用一顆真誠的心將三者統一。把自己當成彆人,關鍵在於認識自己,弄懂了這個意思,也許不需要多麼華麗的語言,你的說話便會充滿力量。

2.忌逞一時的口舌之快

有的人雖然態度謙恭,卻由於與人溝通時,好逞一時的口舌之快,常常在不經意間以言語冒犯人。在一定程度上,言語冒犯帶來的惡劣後果要大於“盛氣淩人”。言語冒犯有輕有重。輕者,惹人不高興;重者,則可能傷及人的麵子、自尊,讓人產生報複的心理。

因言語冒犯引發的不愉快是常有的。有的人說話隨意,不考慮對方的反應,不考慮說出的話會導致什麼後果,常常會給自己惹麻煩。而言語謹慎、不冒犯對方的人,哪怕麵對的是一個十足的無賴,也能夠化險為夷。

梁先生是個口無遮攔、直來直去的人。有一次,他在保齡球館和同事打球,對方是初學,技術自然不行。出於好心,他便教起對方來。在打球過程中,他一會兒說人家“真臭”,一會兒又說:“你這人看起來挺精明的,怎麼學打球這麼笨。腦子是不是進水了。”氣得同事不客氣地說:“你說話可不可以委婉點?”“什麼委婉,你笨就笨嘛,還不讓人說了。真是的。”同事氣得無語,轉身走了,兩個人鬨得十分不愉快。

說者無意,聽者有心。一句不經意的話可能隨口而出,但在聽者方麵卻另含他意、似有所指,結果導致了不該發生的誤會。你是不是也常常遇到這樣的麻煩?你的一句話被彆人聯想引申成了多重含義,表揚讚賞的話還無妨,要是批評或指責的“不良”信息,很可能被人誤解,認為你是有意含沙射影、指桑罵槐。儘管你費儘口舌、百般解釋,也“越抹越黑”,有理也說不清了。

因此,社交場上,說話不得體是與人交談的大忌。許多爭吵,甚至發生在平素關係非常密切的同學、朋友、同事之間,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說話不講藝術,使對方誤解,以致造成彼此的隔閡。

所以,和人交談,忌逞一時的口舌之快,更不可惡語冒犯,使人不快甚至痛苦。

悟之道:

誇誇其談,華而不實,空話連篇,會讓人覺得淡而無味。與人交流,切記做到言之有物,做好準備,找好角度,才能達到有效溝通。

(二)說“不”也要有技巧

與人交往,碰到一些無理要求或者自己根本無法辦到的事情,我們要學會說“不”,要懂得拒絕彆人。但是拒絕彆人並不是簡單的一個“不”字,而是得講究方式方法;否則,不僅達不到拒絕的效果,還會傷害彼此的感情。

1.說“不”要有策略

有一個樂師,被熟人邀請到某夜總會樂隊工作。樂師嫌薪水低,打算立即拒絕。但想起以往受過對方照顧,不便斷然拒絕,便心生一計,先說些笑話,然後一本正經地說:“如果能使夜總會生意興隆,即使奉獻生命,在下也在所不辭。”

此時夜總會老板自然還是一副笑臉,樂師抓住機會立刻板起麵孔說:“你覺得什麼地方好笑?我知道你笑我。你看扁我,不尊重我,這次協議不用再提,再見!”這樣,樂師假裝生氣,轉身便走,老板卻不知該如何待他,雖生悔意,但為時已晚。

在生活中,麵對不喜歡的對象,要出其不意地敲他一下,以便打退對方。若缺乏機會,不妨參照上例,製造機會,先使對方興高采烈,然後趁對方缺乏心理準備、臉仍在笑嘻嘻時,找到借口及時退出,達到拒絕的目的。

日本成功學大師多湖輝曾講過這樣一件事:

在日本20世紀60年代末的學運中,某大學的教室裡正在上課時,一群學運積極分子闖了進來,使上課的教授手足無措。當著班上學生的麵,教授想顯示一點寬容和善解人意的風度,就決定先聽一下學生講些什麼之後再去說服他們。結果與他的善良想法完全相反,學生們乘勢向他提出許許多多的問題,把課堂攪得一團糟,再也上不成課了。並且這之後隻要他上課就有激進派的學生出現在課堂上,就這樣日毋寧日地持續了1年。

從這一教訓中,教授應悟到一條法則,即若無意接受對方,最好彆想去說服他,對方一開口就應該阻止他:“你們這是妨礙教學,趕快從教室裡出去,與課堂無關的事,讓我們課後再說!”假如再發生一次同樣的事,教授能否應付呢?就算他顯示出了拒絕的態度,學生也會毫不理會地攻擊他,如果一點也不去聽學生的質問,一開始就踩住話頭,至少不會給對方以可乘之機,也不致弄得1年時間都上不好課!

2.學會拒絕彆人

與人交往中,在麵對他人的請求時,人們往往顧及相互的情麵而不便拒絕,從而使自己左右為難。其實,這樣不光不會對雙方有利,而且會使大家更不和睦。如果想使自己不為難,而又不傷害雙方感情,以下兩點可供參考:

(1)據實言明。拒絕彆人時,若彼此還要想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必須采用同情的語調,和了解對方心情的姿態來處理。

有些人在拒絕對方時,因為感到不好意思,而不敢據實言明,致使對方摸不清自己的真正意思,而產生許多不必要的誤會。其實,在人際交往中,不得不拒絕,乃是常有的事,因此搞壞交情的並不多;倒是有些人說話語意曖昧、模棱兩可,反而容易引起對方誤會,甚至導致彼此關係破裂。

在你拒絕彆人的時候,一定要附帶考慮到對方可能產生的想法,儘量明快而率直地說明實情,這才是恰當的拒絕法。

(2)留給對方一個退路。有些人喜歡自以為是,堅持自己的意見,總以為隻有自己的想法是最高明的。當你遇到這種人,想要拒絕時,一定要先好好考慮一番。

你必須自始至終、很有耐心地把對方的話仔細地聽過一遍。一個人在說話的時候,心裡一定也留有一個空間來容納對方所講的話,當你完全聽完對方的話後,心裡應該就有了打算,知道怎樣說服對方、拒絕對方,才最巧妙而又不使對方難堪。

(3)不要輕易承諾。

一位名叫金六郎的青年去拜訪本田宗一郎,想將一塊地產賣給他。本田宗一郎很認真地聽著金六郎的講話,隻是暫時沒有發言。本田宗一郎聽完金六郎的陳述後,並沒有作出“買”或者“不買”的直接回答。而是在桌子上拿起一些類似纖維的東西給金六郎看,並說:“你知道這是什麼東西嗎?”

“不知道。”金六朗回答。

“這是一種新發現的材料,我想用它來做本田宗一郎汽車的外殼。”本田宗一郎詳詳細細地向金六郎講述了一遍,共講了15分鐘之多。談論了這種新型汽車製造材料的來曆和好處,又誠誠懇懇地講了他明年汽車計劃何種新的設計。這些內容使得金六郎摸不著頭腦,但感到十分愉快。

在本田宗一郎送走金六郎時,才順便說了一句,他不想買他的那塊地。如果本田宗一郎一開始就將自己的想法告訴金六郎,金六郎一定會問個究竟,並想方設法勸說本田宗一郎,讓他買下這塊地。本田宗一郎不直接言明的理由正是如此,他不想與金六郎為此爭辯什麼。拒絕對方的提議時,最好采用毫不觸及話題具體內容的抽象說法。

有些人因為要麵子而隨口承諾彆人,然後為保麵子而鋌而走險,結果是丟了大麵子。所以要保麵子就要舍得丟小麵子,在承諾的時候就要考慮清楚,有時,猶豫一下是好事。

要勇於拒絕彆人。如果明擺著此事要冒很大風險,那就該想想:“對方不顧我的安危讓我去冒很大風險,這是不夠朋友的,我也沒必要太夠朋友。”

朋友首先應為對方考慮,如果為了自己的利益而讓朋友去冒險,那是卑鄙的,完全可以理直氣壯地拒絕。

悟之道:

該說“不”的時候,要說“不”。但是拒絕彆人不是一個簡單的“不”字了得,要講究方式方法和策略。還有,不要養成輕易承諾的習慣。

(三)哪壺不開彆提哪壺

俗話說:牽牛要牽牛鼻子。讚美同樣要抓住關鍵的讚美,這就需要洞察對方心理,了解對方的心理需求。切不可“哪壺不開提哪壺”。

1.切忌哪壺不開提哪壺

有一次,相聲演員侯耀文對他父親侯寶林說:“爸爸,我最近聽到一些反映,說商店裡某些服務員的態度差,常給顧客吃‘冷麵’。我想寫段相聲諷刺一下。”

侯老聽了,沉思了一會兒,說:“你想諷刺服務員,可你了解他們嗎?工資不高,上班一站就是**個鐘點兒,多辛苦!再說,哪家不興有個不順心的事兒?誰能老有笑模樣?又沒吃‘笑素’!顧客裡頭也有搗蛋的,遇上那號人,你樂得起來?我不是說服務員有缺點就不能諷刺,得先去搞點調查研究,了解他們的工作和生活,體諒人家的難處,那才能寫出感情,批評得入理。”

侯老的一席話,充分體現了對他人的理解。隻有理解他人的心理,了解他人的苦怒哀愁,才能把握好說話的內容與分寸,才能知道如何抓住對方的心理讚美對方。

2.不要說讓人反感的話

由於生長環境和所受的教育程度不同,每個人說話的方式也不儘相同。

在交際時,說話應當注意察言觀色,對不同的人應當采取不同的說話方式,並且時時注意變換談話的內容,選擇適合對方的話題,拉近彼此的距離。

有很多人都反對“見什麼人,說什麼話”的做法,認為那是表裡不一的人才會做的事,是兩麵三刀、華而不實的表現。

事實上,隻要不是心存惡念,見不同的人還真要說不同的話。

試想,如果說話不分對象,對待什麼人都用同一種方式或同一種話,那麼勢必會使程度差異懸殊的人,無法好好地溝通。

有的人性格開朗、豪爽,直言其過或許他也不會在意,如果你說話的時候閃閃躲躲、猶豫不定,必定會引起他的反感,懷疑你為人不實。

如果對方性格內向,也較為敏感,你的話如果直戳痛處,恐怕又會刺傷他的自尊心。對於這樣的人,則宜采含蓄曲折的表達方式,凡事點到為止,由他親自去體會言中之意,會比較恰當些。

因此,說話是一門學問,是交友時應當注意的事,切不可盲目地以為,朋友之間說什麼話都無所謂。

其實,言為心聲,往往你不經意的一句話都會使朋友產生誤會。

此外,言語既然是一種交流的工具,便有它的長處,也有它的缺點,正如一池水可以養活魚蝦,也可以淹死活人一樣。

再者,因為語言具有模糊性和意義不確定的特征,有時候很容易引起誤會。一句話可以這麼理解,也可以那麼理解,如果我們說話不注意,很可能會被人們誤解,警覺性不夠的人,還可能以為自己說得很好,忘了解開當中的誤會,讓友情不斷地出現裂痕。

所以,語言不僅是人際交流的最重要的工具,也是溝通辦事的時候最不能忽略的工作藝術之一。

話說得好,不僅是一個人修養水平高的表現,也是一個人增強自己儀表與風度必不可少的因素。

沒有人會認為一個穿著整潔卻言語粗俗無禮的人有風度;相反地,即使一個人穿著樸實無華,隻要談吐不俗,也會讓周遭的人刮目相看,而這便是說話的獨特與奧妙之處!

哲學家蒲魯塔克曾經說:“不懂得說話藝術的人,要是他希望被愛,反而會被憎恨;當他們想取悅彆人,反而讓彆人感到厭煩。”

確實如此,殊不見,在我們的周邊,許多人以為自己受人尊敬,其實正受到恥笑;以為自己是說話高手,卻被當成小醜。他們往往傷害了朋友,娛樂了敵人,毀滅了自己。之所以會如此,正是因為犯了說話之時的若乾錯誤。

在現代生活中,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朋友。與朋友交往時,與其由自己主觀地判定他們,倒不如先明白他們對自己的觀感,這樣對彼此日後的交往,或許會有更良性的發展。

如果你未曾留意彆人對自己的觀感,往往就會忽視自己惹人討厭的一麵,或是儘作出“用熱臉去貼彆人的冷屁股”之類的傻事。

事先了解彆人對自己的觀感,可以設法改正自己的缺失。

如果虛心檢討自己之後,認為對方的看法有所偏頗,或是某件事錯在對方,那麼,你大可選擇不和他做朋友。

悟之道:

哪壺不開偏提哪壺是讓人最反感的,甚至人反目成仇。切記!

(四)不要吝惜對彆人的讚美

有的人吝惜讚美,很難賞賜彆人一句讚美的話,他們不懂得,多正麵引導、多表揚鼓勵,是思想教育工作的一條規律。予人以真誠的讚美,體現了對人的尊重、期望與信任,並有助於增進彼此間的了解和友誼,是協調人際關係的好方法。人人皆有可讚美之處,隻不過長處、優點有大有小、有多有少、有隱有顯罷了。隻要你細心,就隨時能發現彆人身上可讚美的“閃光點”。即使缺點較多或長期處於消極狀態的人,隻要稍有些改正缺點、要求上進的可喜苗頭,就應及時給予肯定、讚揚。

1.誠心地讚美彆人

世間沒有絕對的對錯好壞,凡事能夠把握分寸,就是一種智慧。在誇讚彆人這個問題上同樣存在分寸拿捏不同、後果也不同的現象。如果讚美得當,那就是一種美德,但若是不得當的讚美就成為阿諛,難免遭人輕視。把握讚美的分寸十分重要。讚美能贏得友誼——讚美如花香,芬芳而宜人,能以讚美之言予人者,必得人緣,所以和人相處,最重要的就是讚美。尤其當一個人灰心的時候,一句鼓勵的話,能令他絕處逢生;當彆人失望的時候,一句讚美的話,能使他重見光明。要想獲得友誼,誠心地讚美彆人,必定能如願。

莎士比亞說過:“我們得到的讚揚就是我們的工薪。”從這個意義上說,每個人都是彆人“工薪”的支付者。你也應該慷慨地把這種“工薪”支付給你的朋友。我們平時聽到的最多的牢騷是什麼?不是“太累了”或“太苦了”,而是“乾了這麼多,誰也沒有說個‘好’字”。這類似的牢騷很能說明一個問題,即人們需要得到“工薪”,而應付“工薪”的人又太吝嗇了。

有人說,讚揚是一筆投資,隻需片刻的思索就能得到意想不到的報酬。這話有些道理,但似乎又含有太多的實用主義的味道。讚揚不應該僅僅是為了報酬,它還是溝通情感、表示理解的方式,如同微笑一樣,也是照在人們心靈上的陽光。

2.人人喜歡被讚美

古時有一個說客,當眾誇口說:“小人雖不才,但極能奉承。平生有一願,要將1000頂高帽子戴給我最先遇到的1000個人,現在已送出了999頂,隻剩下最後1頂了。”有個長者聽後搖頭說道:“我偏不信,你那最後1頂用什麼方法也戴不到我的頭上。”說客一聽,忙拱手道:“先生說的極是,不才從南到北,闖了大半輩子,但像先生這樣秉性剛直、不喜奉承的人,委實沒有!”長者頓時手拈胡須,洋洋自得地說:“你真算得上是了解我的人啊!”聽了這話,那位說客立即哈哈大笑:“恭喜恭喜,我這最後1頂帽子剛剛送給先生你了。”

這隻是一則笑話,但它卻有深刻的寓意。其中除了那位說客的機智外,更包含了人們無法拒絕讚美之辭的道理。因此,要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並促某事成功,恰當地讚美彆人是必不可少的。我們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受到彆人的讚美,而實際上,我們花了很大的精力,希望從他人那裡得到賞識,但是,周圍充分理解自己言行的人並不多,而我們自己也很少評論那些發生在周圍的、我們所喜歡的言行。這一點著實令人感到奇怪,因為表示讚賞是非常容易的,不需要任何代價,而在讚美彆人後自己得到的回報卻是多方麵的。

人人都喜歡被讚美。美國著名社會活動家曾推出一條原則:“給人一個好名聲。”如果你能以誠摯的敬意和真心實意的讚揚滿足他人的被認同感和榮耀感,那麼他人可能會變得更令人愉快、更通情達理、更樂於協力合作。

3.用讚揚來代替批評

吉姆·金是一個非常有責任心的父親。他希望自己的兒子約翰認真讀書,將來可以成為一個有用的人。因此,從約翰上小學二年級開始,吉姆就開始對約翰提出嚴格的要求。他私自給約翰訂立了幾條規則:禁止他隨便與街上那些孩子們一起逛大街,無所事事;不允許任何一門考試成績低於良;不允許看卡通節目;不允許玩電子遊戲等等。約翰隻要偶爾違背這些規則,就會遭到嚴厲的斥責。可是,到了小學三年級的時候,約翰的成績卻已經連“及格”的檔次都難以維持了。他似乎故意與父親作對似的,偷偷地跑出去找孩子們玩耍。而且,他專門找那些被家長們視作無可救藥的“壞”孩子,因為他感覺到自己與他們一樣:在父母的眼裡,是那種隻會犯錯誤的孩子。

吉姆非常困惑,在與鄰居們談話時不斷訴說自己的煩惱,可是,在他生活的那個小鎮上,沒有一個人可以給他指出錯誤。吉姆依舊采用自己認為正確的方法,對約翰實施更加嚴格的管教。結果,約翰在一次鬥毆事件發生後,被帶進了青少年管教所。

可憐的吉姆始終也弄不明白,為什麼自己花費了那麼多的心血,到頭來卻落得如此結局。

用讚揚來代替批評,是著名的心理學家史京勒心理學的基本內容。史京勒通過動物實驗證明:由於表現好而受到獎賞的動物,它在被訓練時進步最快,耐力也更持久;由於表現不好而受處罰的動物,那麼它們的速度或持久力都比較差。研究結果表明,這個原則同樣適用於人。我們用批評的方式並不能改變他人,常會適得其反。

史京勒的實驗證明,當批評減少而多多鼓勵和誇獎時,人所做的好事會增加,而比較不好的事會因受忽視而萎縮。

悟之道:

讚美就像澆在玫瑰上的水。讚美彆人並不費力,隻要幾秒鐘,便能滿足人們內心的強烈需求。看看我們所遇到的每個人,尋覓他們值得讚美的地方,然後加以讚美,並把讚美他人變成一種習慣吧!

二、思維習慣

按照常規的思路,有時我們便會缺乏創造性或是跟在彆人的後麵亦步亦趨。當陷入思維的死角不能自拔時,不妨嘗試一下逆向思維法,打破原有的思維定勢,反其道而行之,開辟新的境界。世界上從沒有一成不變的事物,也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必須變化地去看事物。事情發生了總會有解決的方法的,換個角度思考問題,通常就會使一些困擾我們的問題迎刃而解。

(一)思維定勢會束縛你的自由

很多人走不出思維定勢,所以他們走不出宿命般的可悲結局;而一旦走出了思維定勢,也許就可以看到許多彆樣的人生景致,甚至可以創造新的奇跡。因此,從舞劍可以悟到書法之道,從飛鳥可以造出飛機,從蝙蝠可以聯想到電波,從蘋果落地可悟出萬有引力……常爬山的應該去涉涉水,常跳高的應該去打打球,常劃船的應該去駕駕車,常當官的應該去為民。換個位置,換個角度,換個思路,也許我們麵前是一番新的天地。

1.換一種思維方式生存

法國著名科學家法伯發現了一種很有趣的蟲子,這種蟲子都有一種“跟隨者”的習性,它們外出覓食或者玩耍,都會跟隨在另一隻同類的後麵,而從來不會換一種思維方式,另尋出路。發現這種蟲子後,法伯做了一個實驗,他花費了很長時間捉了許多這種蟲子,然後把它們一隻隻首尾相連,放在了一個花盆周圍,在離花盆不遠處放置了一些這種蟲子很愛吃的食物。1個小時之後,法伯前去觀察,發現蟲子一隻隻不知疲倦地在圍繞著花盆轉圈。1天之後,法伯再去觀察,發現蟲子們仍然在一隻緊接一隻地圍繞著花盆疲於奔命。7天之後,法伯去看,發現所有的蟲子已經一隻隻首尾相連地累死在了花盆周圍。

後來,法伯在他的實驗筆記中寫道:這些蟲子死不足惜,但如果它們中的一隻能夠越出雷池半步,換一種思維方式,就能找到自己喜歡吃的食物,命運也會迥然不同,最起碼不會餓死在離食物不遠的地方。

其實,該換一種思維方式生存的不僅僅是蟲子,還有比它們高級得多的人類!

2.墨守成規,隻有失敗

一個非常著名的公司要招聘一名業務經理,豐厚的薪水和各項福利待遇吸引了數百名求職者前來應聘,經過一番初試和複試,剩下了10名求職者。主考官對這10名求職者說:“你們回去好好準備一下,1個星期之後,本公司的總裁將親自麵試你們。”1個星期之後,10名作了準備的求職者如約而至。結果,一名其貌不揚的求職者被留用下來,總裁問這名求職者:“知道你為什麼會被留用嗎?”這名求職者老實地回答:“不清楚。”總裁說:“其實,你不是這10名求職者中最優秀的。他們作了充分的準備,如時髦的服裝、嫻熟的麵試技巧等,但都不像你所做的準備這樣務實。你用了一種超常規的方式,對本公司產品的市場情況及彆家公司同類產品的情況作了深入的調查與分析,並提交了一份市場調查報告。你沒被本公司聘用之前,就做了這麼多工作,不用你又用誰呢?”

世上的事情有時就這麼簡單得讓人難以置信:如果你墨守成規,等待你的隻有失敗;相反,如果你稍微動一下腦筋,對傳統的思維方式進行一番創新,就能獲得成功。比如,那種具有“跟隨者”習性的蟲子,為什麼就不能動動腦筋,對自己固有的習性進行一下創新——不跟在彆人身後漫無目的地奔跑,而像那個其貌不揚的求職者一樣換一種思維方式呢?

3.思維慣性是沉重的包袱

我們都聽說過關於青蛙的故事:

如果將一隻青蛙放到80攝氏度的熱水中,它會馬上跳起來直到逃出熱水來拯救自己,但是如果將這隻青蛙放到一鍋冷水中,青蛙是不會跳躍的,因為這是它喜歡的環境。但是,當我們慢慢給鍋加熱的時候,就會發現這隻青蛙很可能最終被燙死在鍋裡。因為水溫變化太慢,青蛙感覺不到,等到它感覺到必須離開的時候,它已經喪失了生理的機能。

當青蛙被放到80攝氏度的熱水中的時候,它很快就發現了變化,它知道繼續待在這種水裡是危險的,是在做錯誤的事情,必須逃出去才能存活。但當鍋裡的水溫慢慢升高的時候,它沒有很快感覺到變化,繼續待在那裡,即便感覺到了一些微小的變化,它仍然僥幸地認為自己是可以承受這小變化的,於是繼續停在鍋裡,這無疑是做了錯誤的事情,直到生存的機會完全喪失。

再看看我們人類這方麵的反應吧,我們看看下麵這個故事:

一位年輕有為的炮兵軍官上任不久,到下屬的部隊檢查炮兵操練的情況。他在幾個部隊發現相同的情況:在一個操練單位中,總有一位士兵始終站在大炮的炮管下麵,一動不動。軍官實在想不通怎麼回事,就上前詢問,得到的回答是:操練條例是這樣要求的。軍官覺得奇怪,回去查閱條例,終於搞清楚了。

在非機械化時代,是用馬車運載大炮到前線的,站在炮管下麵位置的士兵的任務是負責拉住馬的韁繩,以便在大炮發射後調整由於後坐力產生的距離偏差,縮短再次瞄準的時間。現在大炮已經機械化和自動化了,不再需要拉馬韁繩了,操練條例卻沒有及時調整,因此出現了不拉馬韁繩的士兵。長期以來,炮兵的操練條例始終堅持著原來那個時代的規則。

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這種“不拉馬韁繩的士兵”到處都是,慣性思維真的是前進途中的一個羈絆。

悟之道:

一位教授曾說過,人類的思維過程實就是自己為自己下套,當人們鑽進了自己禁錮自己的思維定勢,人類的思想就再也無法自由了。為什麼我們不換個位置,換個角度,換個思路,也許我們麵前是一番新的天地呢?

(二)打破慣性思維

在生活和工作中,我們常常會遇到困難和挫折,在一次次的碰壁中感到迷茫,覺得前途灰暗,隻要我們轉變思想,換個角度來看問題,就會有柳暗花明的感受。善於轉換思路思考問題,常能獲得更多的成功的機會。

1.遇事不鑽牛角尖

有一則腦筋急轉彎這麼說:“一個人要進屋子,但那扇門怎麼拉也拉不開,為什麼?”回答是:“因為那扇門是要推開的。”

在生活中,我們有時會犯一些諸如隻知拉門進屋、不知推門的錯誤。其中的原因很簡單,就是我們有時遇事愛鑽牛角尖,不會變通。有時候,周圍的環境變了,我們卻不知變通,還在固執一端,鑽牛角尖,認死理,結果卻鬨出笑話來。

《呂氏春秋》裡記載:楚國有一個人搭船過江,一不小心,身上的劍掉進了河裡。同船的人都勸他下水去撈,但他卻不慌不忙,從身上拿出一把小刀,在劍落水的船邊刻個記號,有人問:“做什麼用啊?”他回答說:“我的劍就是從這個地方掉下去的,我作個記號,等會兒船靠岸時,我就從這個記號的地方下水去把劍找回來。”船靠岸時,他就這樣去找劍,結果自然沒有找到。

刻舟求劍,是一種刻板的,不知變通的思維方式。有時候我們的思想就像那把劍,環境的大船已經變了,而我們卻還在那裡原地不動;有時候我們也會刻舟求劍。

俗話說:“變則通,通則久。”隻要我們學會變通,許多事情都能變不可能為可能,都能變壞事為好事。

兩個歐洲人到非洲去推銷皮鞋。由於炎熱,非洲人向來都是打赤腳。第一個推銷員看到非洲人都打赤腳,立刻失望起來:“這些人都打赤腳,怎麼會要我的鞋呢?”於是,他便沮喪而回。另一個推銷員看到非洲人都赤腳,驚喜萬分:“這些人都沒有皮鞋穿,這皮鞋市場大得好呢!”於是,他想方設法引導非洲人購買皮鞋,最後他發大財而回。

第一個推銷員不懂變通,一味鑽牛角尖,總以為牛不喝水,便不能強按頭。第二個推銷員則不然,他會變通一下,給牛點鹽吃,不也就能讓它喝水了嘛!

在生活中,我們也應該學會變通,學會在山窮水儘的時候,轉換一下心情,說不定會“柳暗花明又一村”。變通能讓我們少一些鬱悶,多一些開心,少一些煩惱,多一些幸福。遇事不鑽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

2.換個角度看問題

有一個教徒在祈禱時,煙癮來了,他問在場的神父,祈禱時可不可以抽煙,神父回答“不行”。另一個教徒也想抽煙。他問神父,在抽煙的時候可不可以祈禱。神父回答:“當然可以。”

同樣是抽煙加祈禱,要求祈禱時抽煙,那似乎意味著對耶穌的不尊重;而要求抽煙時祈禱,則可以表示在休閒時也想著神的恩典,神父當然沒有反對的理由。

我們通常都會犯同一個錯誤——在同一麵牆上撞來撞去,直到撞得頭破血流。從相反的角度去觀察我們所要解決的問題,我們也許會找到想要的答案。

兩個兒子大了,富翁老了。這些日子富翁一直在苦苦思索,到底讓哪個兒子繼承遺產?富翁百思不得其解。想起自己白手起家的青年時代,他忽然靈機一動,找到了考驗他們的好辦法。

富翁鎖上宅門,把兩個兒子帶到100裡外的一座城市裡,然後給他們出了個難題,誰答得好,就讓誰繼承遺產。他交給他們一人一串鑰匙、一匹快馬,看他們誰先回到家,並把宅門打開。

馬跑得飛快,所以兄弟兩個幾乎是同時回到家的。但是麵對緊鎖的大門,兩個人都犯愁了。

哥哥左試右試,苦於無法從那一大串鑰匙中找到最合適的那把;弟弟呢,則苦於沒有鑰匙,因為他剛才光顧了趕路,鑰匙不知什麼時候掉在了路上。

兩個人急得滿頭大汗。突然,弟弟一拍腦門,有了辦法,他找來一塊石頭,幾下子就把鎖砸了,他順利地進去了。

自然,繼承權落在了弟弟手裡。

人生的大門往往是沒有鑰匙的,在命運的關鍵時刻,人最需要的不是墨守成規的鑰匙,而是一塊砸碎障礙的石頭!

沒有一成不變的事物,也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必須變化地去看事物。抱著舊觀念、舊框框去看待新情況,必然是行不通的。在取舍、肯否之間很容易形成“定而不移”之勢。唯一可行的解除定勢的辦法,就是極大地開闊我們的視野,改變我們既有的思維方式,時刻警惕陷入“經驗”中去。

3.跳出思維定勢

一家公司招聘職員,有一道試題是這樣的:一個狂風暴雨的晚上,你開車經過一個車站,發現有三個人正苦苦地等待公交車的到來:第一個是看上去瀕臨死亡的老婦,第二個是曾經挽救過你生命的醫生,第三個是你的夢中情人。你的汽車隻能容得下一位乘客,你選擇誰?

每個人的回答都有他的理由:選擇老婦,是因為她很快就會死去,我們應該挽救她的生命;選擇醫生,是因為他曾經救過你的命,現在是你報答他的最好機會;選擇夢中情人,是因為如果錯過這個機會,也許就永遠找不回她(他)了。

在200個候選人中,最後獲聘的一位答案是什麼呢?“我把車鑰匙交給醫生,讓他趕緊把老婦送往醫院;而我則留下來,陪著我心愛的人一起等候公交車的到來。”

我們常常會被“非此即彼”的思維模式所限,自己“從車上下來”,拋開思維的固有模式,我們可以獲得更多。

法國著名女高音歌唱家瑪·迪梅普萊有一個美麗的私人園林。每到周末,總會有人到她的園林摘花、拾蘑菇,有的甚至搭起帳篷,在草地上野營野餐,弄得園林一片狼藉、肮臟不堪。

管家曾讓人在園林四周圍上籬笆,並豎起“私人園林禁止入內”的木牌,但均無濟於事,園林依然不斷遭踐踏、破壞。於是,管家隻得向主人請示。

迪梅普萊聽了管家的彙報後,讓管家做一些大牌子立在各個路口,上麵醒目地寫明:如果在林中被毒蛇咬傷,最近的醫院距此15公裡,駕車約半小時即可到達。從此,再也沒有人闖入她的園林。

“私人園林禁止入內”和“如果在林中被毒蛇咬傷……”有什麼不同?——有時成敗隻在於一個觀念的轉變。

悟之道:

人常常會被自己的思維慣性給纏住,從而陷入死胡同裡,怎麼轉也轉不出來。很多時候,當我們站在一個角度看問題的時候,我們往往就會陷入一個思維怪圈。如果我們跳出這個固定思維,也許我們就會眼界大開。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