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章 人各有誌

2018-03-06 作者: 幾回春秋
第九十八章 人各有誌

“汝非吾友,吾不和汝計較。真不明白文若怎麼會有你這樣呆板的朋友?”郭嘉把頭一彆,不屑的說道。

陳群與郭嘉都在潁陰就學,他倆都是荀彧的好友。

陳群和郭嘉雖然年紀輕輕,但荀彧卻看到了他們倆個才華橫溢。因為荀彧性格隨和,不計較郭嘉的出身和放蕩的習性,所以郭嘉和荀彧關係非常好。

後世曹操建立霸業的第一功臣,毫無疑問是荀彧。

若論曹操的第一謀臣?大部分人都會選郭嘉。

若不是天妒英才,郭嘉英年早逝。他在曆史的天空中遺留下的光芒很有可能和諸葛亮媲美。

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乾,優於將略。

這是陳壽對諸葛亮的評價,諸葛亮善於管理軍隊,治軍嚴整,但在運用奇謀妙計上卻有所不足。隨機應變的本領,不是他所擅長的。諸葛亮領兵打仗以穩為主。所有一生沒有大的失敗,以一州之力硬抗曹魏數十年。

諸葛亮最厲害的一點就是治理國家,每次北伐後,都能快速的恢複國力,整個蜀漢百姓路不拾遺,夜不閉戶。揮軍平定蠻夷,令蠻夷順服。為華夏開疆擴土。

因為功績德行,諸葛亮被稱為“兩漢以來無雙士,三代而後第一人。”

三國演義雖然神話了諸葛亮,但卻有些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意味。根本擔不起這個稱呼。

諸葛亮活著的時候對劉禪說道:“CD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餘饒。至於臣在外任,無彆調度,隨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彆治生,以長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羸財,以負陛下。”

諸葛亮死後,真如其言。

曆史上諸葛亮從出山開始,到最後官至蜀漢丞相,錄尚書令,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其中立下了無數的汗馬功勞,劉備、劉禪賞賜無數,俸祿什麼的也是最高。

但是到他死的時候,卻身無分文,不使內有餘帛,外有羸財,子孫後代全靠自己在隆中種地時候的產業生活,自給自足,自食其力。

為官者,當到這個程度,可謂是人臣之最,後來的蔣琬、費禕、薑維等,沒一個不是繼承了諸葛亮清廉的風格。這就是鞠躬儘瘁,死而後已。

三國演義隻能讀出諸葛亮多智如妖,神機妙算。曆史上的諸葛亮正直、清廉才最令人敬重。曆朝曆代敬重諸葛亮,並不僅僅是因為他的忠心。

聖人的一舉一動都合乎天地之道,因此能夠流傳千古;大德之人的一舉一動都不能超越法則,因此成為萬世師表。

郭嘉是潁川陽翟人。潁川一帶是漢末三國最大的人才庫,當時為各路諸侯出謀劃策的謀士十有五六都出自潁川、汝南、南陽一帶。

郭嘉很小的時候就展現出非凡的智慧,他非常喜歡與長者交談,交談過程中往往有非常獨到的見解,長者們經常自愧不如。

郭嘉是寒門士子,因為經濟條件,閱讀的書籍有限。有一名外地學者來到陽翟,看到郭嘉,大為驚歎,認為他是“世之奇才”。與其父母商量,帶走郭嘉去潁陰學習。這時的郭嘉剛去潁陰沒有多久。

少年郭嘉自信而清高,喜歡無拘無束,交友非常挑剔,隻與心目中的仁人誌士來往。但他待朋友非常真誠、熱情。

黃巾之亂以後,陽翟很快就被黃巾攻占。呆在潁陰的郭嘉可想而知有多焦急了。因為他的父母就陽翟。

心有餘而力不足,外麵到處都是黃巾,郭嘉無法回到家鄉保護他父母,就算他回去也沒有辦法。

劉凡的出現,改變了這一切。他開倉放糧,不知道救助了多少因為黃巾之亂活不下去的百姓,郭嘉的父母就是其中的一家。

在潁陰聽說陽翟已經被平定以後,郭嘉就迫不及待的回到家。見父母安然無恙,郭嘉放心了,從父母那裡得知劉凡的行徑,郭嘉大感。

陳群等人是聽聞劉凡在陽翟的消息以後,因為敬佩劉凡,才來到陽翟。所見所聞,令他們大開眼界。

陳群佩服劉凡的才情,佩服劉凡的仁善,佩服劉凡的愛民如子,佩服他那不戰而屈人之兵的軍事才能,更佩服他的嚴謹的治軍方法。

劉凡舉鼎,有萬夫不當之勇,卻喜兵不血刃,這才是真正良將。縱觀整個大漢,隻有劉凡有平治亂世之才。

郭嘉和陳群純粹是巧合走在一起的,並非誌同道合之士。

“文若兄乃潁川大族子弟,更是族中翹楚,我與文若兄息息相通,並肩前進。豈是你一個浪子能懂的。”陳群也不給郭嘉好臉色。

陳群雖然不是紈絝子弟,但世家大族有世家大族的驕傲。他的話說得隱晦,卻很明白。他陳群是世家大族,你郭嘉是寒門士子。

“富貴權勢隻是吾頭上的一片彩雲,吾伸手就能捉到。吾與汝道不相謀。”郭嘉對陳群怒目而視。

“大家都為同窗,何必非要割席分坐,當共執言論也。”一名士子出麵對兩人勸道。

郭嘉不聽士子勸告,離開這裡,順著劉凡所有的方向追去。

伯夷、叔齊義不食周粟,餓死於首陽山。有人說他們愚蠢,有人說他們忠義。

人各有誌,不可強勉。

關閉